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发病率以每年4%的增幅上升,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甲状腺癌是女性中第5大最常见的肿瘤。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组织类型,因其有乳头的组织学结构而得名,占所有甲状腺癌的90%以上。甲状腺乳头状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是相对惰性并且是高度可治愈的,其5年生存率为95%左右。然而,有相当比例的病人肿瘤侵袭性较强,即使经过手术治疗和I131 治疗,还是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基因改变事件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对甲状腺癌分子水平的研究越来越多。因此,对于具有高侵袭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必要提高术前评估水平进而决定手术方式。 方法: 研究共入组69例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并且在术前已行甲状腺细针穿刺,收集其临床信息,并通过qRT-PCR检测MUC1的表达水平,根据MUC1的表达水平将入组病人分为低表达和高表达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来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再通过TCGA 数据库,收集 486 例完整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数据信息,应用相同的方法分析数据。 结果: 1.MUC1表达和临床病理关系 在TCGA数据库486病例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高表达MUC1与BRAF突变(P<0.001),腺外侵犯(P< 0.001),单灶(P= 0.013),更高的分期(P<0.001)和淋巴结转移(P<0.001)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高表达MUC1和BRAF突变(OR = 9.837, 95%CI 6.065–15.955,P<0.001),淋巴结转移(OR = 1.836, 95% CI 1.147–2.939,P= 0.01),和单病灶(OR=0.457,95% CI 0.288–0.726, P< 0.001)独立相关。在69例甲状腺细针穿刺标本中,单因素结果分析提示MUC1高表达和淋巴结转移(P=0.002)和腺外侵犯(P= 0.029)相关,多因素提示MUC1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OR=3.596,95%CI 1.029–12.564,P= 0.045)和腺外侵犯(OR = 3.528, 95% CI 1.044-11.921,P= 0.042)独立相关。 2.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UC1和BRAF突变的关系 对于TCGA数据库486病例中的临床数据分析,发现BRAF突变是MUC1的独立影响因素。对BRAF突变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BRAF突变与MUC1表达(OR =8.129, 95% CI 4.979–13.271,P< 0.001),腺外侵犯(OR = 2.396, 95% CI 1.063–5.399,P= 0.035)和淋巴结转移(OR = 1.705, 95% CI 1.046–2.778,P= 0.032)独立相关。对于淋巴结转移做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BRAF突变(OR= 2.552, 95% CI1.696–3.839,P< 0.001)和MUC1高表达(OR =2.486, 95%CI1.672–3.698,P< 0.001)作用近似相同。对于腺外侵犯做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MUC1高表达(OR =3.140, 95% CI2.030–4.856,P< 0.001)相比BRAF突变(OR =2.547, 95% CI1.623–3.998,P< 0.001)的作用更大。 3.不同状态的MUC1表达和BRAF状态的影响 MUC1低表达的亚组中,BRAF突变的病人腺外侵犯(27.6% vs14.7%,P= 0.021)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54.9% vs 27.6%,P< 0.001)更高。在BRAF突变的亚组中, MUC1高表达的病人中,腺外侵犯发生率(44.9% vs 27.6%,P= 0.009)更高,并且比MUC1低表达的病人年龄更大(49 ± 16 vs 45 ± 13 岁, P= 0.046)。在BRAF未突变亚组中,高表达的MUC1有更高的腺外侵犯(36.8% vs 14.7%,P=0.002)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61.5% vs 27.6%,P< 0.001)。 结论: 本研究通过两组不同来源的数据验证 MUC1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及与BRAF V600E突变之间的关系。我们证实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UC1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生物学意义,与BRAF V600E突变之间存在关联,并且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预后指标及在肿瘤疫苗治疗中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