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苗族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宝贵结晶,不仅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文明、建造技艺等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亦是当今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面对快速城镇化、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现实问题,苗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本文从村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出发,希望通过对黔东南苗族传统村落拟态性的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于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村落的拟态性是村落对周边自然环境自适应、相拟合的过程。目前,村落拟态性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论文综合建筑、规划和景观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一套适应于苗族传统村落拟态性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揭示其拟态性特征,最后结合其影响因素提出具体的拟态性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黔东南苗族传统村落整体具有一定拟态性,不同类型的村落皆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村落整体风貌保护较好。(2)间隙度指数、容量维数、中心趋势、离散度以及拟态系数这一系列量化指标能够对苗族传统村落的拟态性特征进行科学表征。三个样本村落在肌理、竖向布局、色彩、空间格局四个方面均呈现明显的拟态性。(3)通过计算得到黔东南苗族传统村落肌理的容量维数大体都在1.4—1.5左右,说明村落整体平面形态趋于复杂;分析其间隙度指数得出村落整体呈随机分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融。(4)将自然地形地貌数据与样本村落实测剖面图进行对比,可知苗族传统村落在竖向上与自然地形结合较好,鲜有对山体进行大面积破坏的现象,竖向布局拟态性显著。(5)对苗族传统村落及周边自然环境的色彩特征进行中心趋势和离散度分析得到,苗族传统村落离散度较低,中心趋势明显,大都以蓝紫(PB)、黄绿(GY)、无彩(N)色系为主。色彩总体呈中明度、低彩度,冷色趋势的特点,村落色彩与自然环境色彩和谐相融,拟态性明显。(6)苗族传统村落在空间格局上与周边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拟态性。其中村落与森林的拟态系数要高于村落与农田的拟态系数,说明村落与森林的拟合程度更好。(7)苗族传统村落拟态性特征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级:一级影响因素共四个,其中人文历史因素权重最大,社会生产、经济政策次之,自然环境因素权重最小。二级影响因素共三十二个,其中价值观念权重最大,其次是风水观念、民族风俗、宗法伦理,以上均属于人文心理的范畴;规划建设排在第五,属于政策经济层面。(8)综合黔东南苗族传统村落的拟态性特征及影响因素权重分析结果,提出关于肌理、竖向、色彩和空间格局方面的多维协调策略,以及从政府、村民、投资商的心理角度出发的多级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