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叶胡颓子(Elaeagnus macrophylla)为我国东南沿海及岛屿植物,具有很强的耐干旱、海潮风以及瘠薄土壤的特性,有着较高的育种价值、绿化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研究表明岛屿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往往低于大陆种,且有着较高的灭绝风险,为揭示滨海及岛屿植物大叶胡颓子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以及遗传分化程度、居群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地理隔离和人为因素等对遗传结构的影响,本文收集了中国5个大叶胡颓子天然居群共102个样本,利用CDDP以及SSR分子标记方法对大叶胡颓子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以期为大叶胡颓子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不同大叶胡颓子居群的遗传与变异提供分子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21条CDDP引物中筛选出对大叶胡颓子鉴别能力强的引物15条,利用15条CDDP引物对5个大叶胡颓子天然居群的102个样本进行了分析,共获得289个可识别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100%。5个居群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965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604,平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724,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2869,其遗传多样性与大陆近缘种及其他大陆物种相比普遍较低。在5个居群中,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比(PPL)为48.93%,以南麂岛居群最高(80.97%),刘公岛居群最低(14.88%)。总遗传多样性(Ht)为0.1706,种内遗传多样性(Hs)为0.1149,其值与CDDP标记的其他物种相比较低。居群间基因流(Nm)为1.0325,种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263,遗传分化程度高。聚类分析表明,被测样本之间的相似性与地理位置有关,来自同一岛屿的样本往往聚在一起,样本之间不存在交叉聚类。南麂岛和大乳山居群分化出两个亚居群。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0.256579,p-value=0.8309)。(2)利用荧光FAM和HEX标记的8条SSR引物,通过毛细管电泳分析,共检测到71个位点,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5683,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1736,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31,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0.547,大叶胡颓子居群有着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47,基因流为1.861,与AMOVA分析基本一致(群体间遗传变异占14%,基因流为1.501)。近交系数(Fis)在0.185-0.250之间,居群内有着较为严重的近亲繁殖。PCo A分析与STRUCTURE分析表明,刘公岛居群和大乳山居群分别单独聚出,且谱系较为单纯,其他居群则存在一定的基因混杂。Mantel检验表明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不存在相关性(r=-0.279,P-value=0.370)。(3)两种分子标记均显示出大叶胡颓子居群有着较低的基因流和较高的遗传分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理隔离使居群之间基因交流受阻。两种分子标记揭示的大叶胡颓子居群遗传多样性略有不同,这主要可能与不同分子标记扫描到的遗传信息有所不同有关。基于两种分子标记构建的聚类图,趋势大致相近,但是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