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戒名起源于中国,原本是僧侣出家受戒后被授予的名字。戒名随佛教传入日本,与日本本土思想相融合,产生了死后戒名这一日本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日本,戒名不仅是出家的象征,同时也成为了亡者的名字。江户时代,死后戒名普及至日本各个阶层,其使用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虽然中国的在家信者也可以获得戒名,但戒名却未曾作为亡者的名字出现。考察死后戒名这一日本独特的文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一定程度地理解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本土思想。关于戒名的先行研究,大部分仅选择了农民或武士中的某一阶层作为研究对象,而针对各个阶层的戒名具体使用情况及其特征的研究较少,且缺少各个阶层之间的比较。因此,本论文在分析墓碑和过去帐资料的基础上,将民俗学、历史学的整体视角与考古学的微观视角相结合,对日本江户时代戒名的使用情况、特征及其历史背景进行了整体考察。第一章主要考察了戒名的定义及其构成。首先介绍了戒名的定义和历史。戒名原本是为僧侣或在家信者授予的佛教徒的证明。到了江户时代,死后戒名随着佛教式葬礼普及至日本各地,一直传承到了现代。可以说,到了江户时代戒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构成上来说,戒名原本只由2个汉字构成,但随着死后戒名的逐渐增多,室町时代出现了现在意义上的戒名形式。这种由“院号+道号+戒名+位号”所构成的广义形式的戒名,以传统的2字戒名为中心,前面加上院号和所属宗派的道号、后面加上“居士、大姐”或“信士、信女”等代表亡者身份、性别的位号等装饰性的成分,被总称为戒名。不同的身份、地位、经济实力、性别及年龄对应着不同等级的戒名。为了考察戒名的特征,本论文以院号和位号为依据,将统计所得戒名进行了分类。在第二章和第三章进行了实例分析,总结了江户时代戒名的特征。本论文选择了埋葬了数位大名及众多武士的知名寺院——宽永寺的“护国院”和江户近郊盐农的寺院“妙好寺”这2所寺院所藏的戒名进行考察。结果显示,戒名的特征表现为差别性和持续性。首先,差别性具体表现为3个层次①不同阶层之间②同阶层不同地位的家族之间③同一家族内部不同角色之间。差别性表现在戒名的类型和初次使用的年代的差异上。地位越高,就能越多越早的使用等级高的戒名。各个阶层都有其对应的戒名类型。同阶层不同地位的家族之间在戒名的使用上也存在差距,地位越高,就能越多越早的使用等级高的戒名。即使在同一家族内部,不同角色之间戒名的使用情况也有差距。家族中地位较高的家主及其妻室、近亲等使用的戒名等级更高。而持续性是指从时间上来看,各个家族在江户时代大都持续地使用戒名并一直延续至今。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江户时代死后戒名这些特征产生的历史背景。首先,檀家制度和寺请制度使戒名得以普及。佛教因此成为江户时代的“国民性宗教”,死后戒名也随着佛教式葬礼普及至全日本。亡者必须剃发,由住持授予戒名、引导往生。其次是身份制度。德川幕府确立了“士农工商”这一身份等级制度,并将“秽多”、“非人”等视为贱民。各阶层内部还在不同地位的家族之间确立了家族等级制。1731-1751年代,与身份等级制度相对应的戒名的等级制度确立,戒名成为显示身份等级的手段之一。戒名在死后世界也建立了同现世身份等级相对应的等级制度,是现世身份制度的补充和延伸。这种等级制度显示了武士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权威,维护了秩序的稳定。最后是江户时代的家族制度。小农自立使近世社会中的武士、町人、农民都以“家”为单位构成。家族的延续成为家族成员最大的愿望。其背后的精神支撑是“对先祖的崇拜、祭祀”的思想。戒名反映了家族制度的以下两个特征,第一,家族内部有严格的上下等级,第二,追求家族的延续。戒名的传承体现了家族成员希望家族繁荣永存的美好心愿。家族成员去世后,其戒名被刻在家族墓地中的墓碑上。在子孙代代的供养下成为家族的先祖,守护着家族和子孙后代,使家族和子孙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