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分两部分内容,通过临床实验和动物实验,研究加减薯蓣丸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观察加减薯蓣丸对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前后症候及痴呆相关量表的变化,为加减薯蓣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提供依据。第二部分建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用加减薯蓣丸干预治疗,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选取符合VD诊断标准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继续治疗原有基础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中药组予以加减薯蓣丸,每次9克,每日三次,饭前服;西药组予以盐酸多奈哌齐(5mg/片),每次1片,每晚睡前服用。干预12周后,收集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量表、MMSE、ADL、NPI积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第二部分分两次剪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建立血管性痴呆的动物模型。选取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组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各20只大鼠。药物干预8周后,通过水迷宫进行学习记忆检测;荧光PCR检测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海马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MMSE得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评分均增加(p<0.01)。两组治疗前,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第12周,与治疗前比较,MMSE评分明显增加(p<0.01)。治疗12周后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种药均能有效提高VD患者智能水平。2、NPI得分:实验组与对照组得分均下降。两组治疗前,组间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中药组前后差异明显(p<0.01),对照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明显(p<0.01),提示两组药物均可以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精神行为症状,而中药对VD患者的精神状况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3、ADL得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分值均呈递减趋势。两组治疗前,组间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前后对比差异明显(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中医症候量表:实验组60例,显效35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45%。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提示中西药都可改善中医症候,但实验组疗效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5、定位航行实验:4d训练后,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总体时间变短,模型组比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5),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6、空间探索实验:模型组较假手术组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游动速度下降(P<0.05);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穿越平台次数增加,游动速度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7、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BDNF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海马组织BDNF水平升高(P<0.05)。结论:加减薯蓣丸可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中医症候、智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NPI得分下降,提示加减薯蓣丸可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行为精神症状。加减薯蓣丸可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治疗后海马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升高提示加减薯蓣丸可能通过影响BDNF的表达改善VD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由以上两部分内容可以得出加减薯蓣丸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可能与其促进海马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