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黄斑区微血管纵向改变的量化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y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描述和比较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患眼的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血管密度(Vessel Density,VD)的纵向改变。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属于前瞻性观察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2015年9月至2019年6月间参加温州青光眼进展研究(Wenzhou Glaucoma Progression Study,WGPS),随访1年以上且至少有2张质量合格的OCTA图片的POAG患者。共纳入来自75名POAG患者的103眼(其中早期53眼,中期34眼,晚期16眼)。基线期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并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生活视力、自动电脑验光、Goldmann压平眼压、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 thickness,CCT)、视野平均偏差(Mean Deviation,MD)、视野指数(Visual field index,VFI)和OCTA的检查。内置软件自动对黄斑区网膜进行分层,采集以黄斑中心为圆心,3x3mm2范围内浅层VD,并对其进行分区(包括整体、上半野、下半野、中心凹周围区、旁中心凹区、上方、鼻侧、下方和颞侧象限)。每3月1次随访。黄斑区浅层VD下降速度定义为VD与时间线性回归的斜率。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对计量资料进行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与VD下降速度相关的参数。若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不同严重程度的POAG眼基线黄斑区浅层VD的比较
  中晚期POAG眼与早期POAG眼相比,在整体(43.14±4.59%和44.88±3.44%,p=0.030)、下半野(42.40±5.21%和44.53±3.97%,p=0.015)、旁中心凹区(46.08±5.05%和47.49±3.86%,p=0.044)、下方(45.78±6.85%和48.03±5.09%,p=0.018)和颞侧(44.58±5.22%和46.55±3.61%,p=0.050)象限的基线黄斑区浅层VD较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不同严重程度的POAG眼黄斑区浅层VD下降速度的比较
  两组各分区VD下降速度均与0有显著性差异(均p<0.001)。且中晚期POAG眼与早期POAG眼相比,在整体(-2.46±1.06%/年和-1.47±1.09%/年,p=0.002)、上半野(-2.42±1.21%/年和-1.30±1.18%/年,p=0.001)、旁中心凹区(-2.35±1.12%/年和-1.26±1.13%/年,p=0.001)、上方(-2.20±1.36%/年和-1.01±1.38%/年,p=0.002)、鼻侧(-2.41±1.54%/年和-1.04±1.52%/年,p=0.001)、下方(-2.46±1.65%/年和-1.43±1.45%/年,p=0.018)和颞侧(-2.32±1.26%/年和-1.58±1.25%/年,p=0.012)象限的黄斑区浅层VD下降速度均明显较快。
  3.黄斑区浅层VD下降速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显示基线MD和OCTA质量指数与黄斑区浅层整体和旁中心凹区VD下降速度呈正相关(P值均<0.05),抗青光眼药物数量与黄斑区浅层整体和旁中心凹区VD下降速度呈负相关(P=0.016,0.024)。仅随访时间与中心凹周围区VD下降速度呈正相关(P=0.013)。
  结论:
  POAG眼的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微循环随时间明显的恶化;基线视野损害较重的POAG眼,其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微循环恶化速度较快;基线期视野损害与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微循环恶化的速度呈正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  近视是世界上视力受损最主要的原因,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其病因和机制依然不是很清楚。多巴胺(Dopamine,DA)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动物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诸多报道显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抑制剂可以影响动物近视的发生发展,多巴胺受体主要分为两大类:D1类受体和D2类受体,多巴胺受体在中枢系统以及其他多个系统、组织均有大量分布。目前,多巴胺D1受体在近视中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获取人眼屈光介质形态,利用光路追迹建立个性化人眼屈光模型,并模拟人眼调节前后物体在眼底所成像面的变化。  对象和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纳入30名受试者(男性7人,女性23人),年龄22~32岁(平均年龄为24.93±1.84岁),平均等效球镜为-3.73±3.01D。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视力、
学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由疑似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Suspect,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PAC)一步步逐渐进展,是一种以高眼压、特征性眼底视盘病变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除了必要的眼底检查手段以外,前房角的检查在其病程诊断及早期治疗方法的选择中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的改变,以进一步探讨NMOSD的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异常并评估其与视力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收集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部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就诊的38例NMOSD患者,同时收集了31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的员工作为健
目的:  通过比较传统显微镜或3D显示系统下人手和机器人辅助完成离体猪眼中视网膜表面异物取出操作的能力,探索3D显示系统在机器人辅助手术中的应用可行性,为今后远程机器人手术奠定基础。  方法:  本课题为2×2析因设计,两因素分别为操作方式和观察系统,其中操作方式两水平为:A1—人手操作,A2—人机协同操作(人手通过机器人主刀控制面板操控机器人机械手臂完成操作);观察系统两水平为:B1—传统手术显
目的:  探究传统遮盖疗法对双眼视知觉功能的影响,以及短时单眼遮盖对双眼时间性视知觉功能的影响,进而探究单眼遮盖诱发双眼视觉可塑性的特征和机制。  方法:  研究一:纳入10名新诊断的单眼弱视儿童(7.2±1.4岁)。所有弱视患儿在接受为期2个月的戴镜全矫后,进行每天4小时的传统遮盖治疗。我们在遮盖治疗前、治疗0.5个月、1个月、2个月、4个月和6个月这六个时间点分别测量弱视患者的视力和双眼视知觉
学位
目的:随着临床上角膜胶原交联技术的广泛应用,交联后角膜生物力学增强,治疗扩张性角膜疾病的疗效得到普遍认可。然而部分患者角膜交联术后出现了一过性角膜混浊、无菌性浸润及角膜感染等并发症,这可能与角膜交联损伤了角膜基质细胞及免疫细胞有关。当胶原交联术后角膜炎症消退时,角膜免疫细胞是否恢复,角膜免疫状态及其对于真菌的抵抗力是否改变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对在体大鼠角膜进行真菌感染,比较真菌对交联炎症消退后角膜
目的:明确在可逆性高眼压的猴眼模型中,筛板形态的改变与眼压的关系以及筛板形变对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可能机制的探讨。  方法:通过对4只食蟹猴右眼Schlemm管进行堵塞建立高眼压模型,设为实验组,另外1只行假手术(即不留置微导管)作为对照,在实验组中随机选取1只于术后6周拔出堵塞的微导管观察眼压的可逆性和眼压下降后的筛板变化。所有实验动物均以右眼为手术眼,左眼为对照,不做任何处理。术后每两周进行一
目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是一种严重的眼科疾病,会造成患者不可逆性视力损伤。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原因在于缺乏类似于临床机体的动物模型。大型动物在生理结构及病理变化方面与人类相近,以其为基础的仿生态TON模型是视神经损伤修复及再生研究的重要工具。完善大动物TON模型视神经功能及结构的评估标准,是搭建TON大动物模型的基础。视觉电生理
实验目的:通过浇铸法合成不同聚乳酸(PLA)含量的可溶性载药微针并考察其体外溶出及释放特性,采用眼表给药方式系统性评价可溶性微针在眼部的生物安全性、角膜穿透能力及眼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并观察其在兔眼真菌性角膜炎模型中的疗效,为眼科临床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提供新型药物载体。  实验方法:本课题首先通过浇铸法合成0%PLA-HA、10%PLA-HA、30%PLA-HA的可溶性载药微针,采用扫描电镜(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