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lemm管堵塞诱导食蟹猴可逆性高眼压后筛板形态的变化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soul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在可逆性高眼压的猴眼模型中,筛板形态的改变与眼压的关系以及筛板形变对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可能机制的探讨。
  方法:通过对4只食蟹猴右眼Schlemm管进行堵塞建立高眼压模型,设为实验组,另外1只行假手术(即不留置微导管)作为对照,在实验组中随机选取1只于术后6周拔出堵塞的微导管观察眼压的可逆性和眼压下降后的筛板变化。所有实验动物均以右眼为手术眼,左眼为对照,不做任何处理。术后每两周进行一次SD-OCT检测,包括筛板前表面深度,筛板厚度,筛板前表面曲率,布氏膜开口宽度以及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术后第1周眼压测3次,之后每周1次,继续观察眼压和筛板各参数的变化至术后26周。
  结果:实验组的4只猴眼眼压均持续性升高且在两周内达到最大,术后平均最高眼压为48.75±9.43mmHg,基线眼压为12.50±0.58mmHg。2周后,4只实验眼眼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筛板前表面深度、筛板前表面曲率和布氏膜开口宽度随着眼压的升高而增大,筛板厚度则变薄。而且,术后实验眼眼压达到最大值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眼压降低也导致筛板形变恢复。实验组其中1只猴眼由于术后长达9天的低眼压(2~7mmHg)筛板前表面出现上移,即筛板深度较基线水平减小。在26周的术后观察期内,2只实验组猴眼出现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减少。
  结论:成年食蟹猴筛板随着眼压的升高而出现下陷、后移和压缩,眼压降低则形变恢复。筛板前表面的大幅度后移可能是导致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期刊
学位
学位
目的:  近视是世界上视力受损最主要的原因,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其病因和机制依然不是很清楚。多巴胺(Dopamine,DA)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动物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诸多报道显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抑制剂可以影响动物近视的发生发展,多巴胺受体主要分为两大类:D1类受体和D2类受体,多巴胺受体在中枢系统以及其他多个系统、组织均有大量分布。目前,多巴胺D1受体在近视中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获取人眼屈光介质形态,利用光路追迹建立个性化人眼屈光模型,并模拟人眼调节前后物体在眼底所成像面的变化。  对象和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纳入30名受试者(男性7人,女性23人),年龄22~32岁(平均年龄为24.93±1.84岁),平均等效球镜为-3.73±3.01D。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视力、
学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由疑似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Suspect,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PAC)一步步逐渐进展,是一种以高眼压、特征性眼底视盘病变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除了必要的眼底检查手段以外,前房角的检查在其病程诊断及早期治疗方法的选择中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的改变,以进一步探讨NMOSD的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异常并评估其与视力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收集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部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就诊的38例NMOSD患者,同时收集了31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的员工作为健
目的:  通过比较传统显微镜或3D显示系统下人手和机器人辅助完成离体猪眼中视网膜表面异物取出操作的能力,探索3D显示系统在机器人辅助手术中的应用可行性,为今后远程机器人手术奠定基础。  方法:  本课题为2×2析因设计,两因素分别为操作方式和观察系统,其中操作方式两水平为:A1—人手操作,A2—人机协同操作(人手通过机器人主刀控制面板操控机器人机械手臂完成操作);观察系统两水平为:B1—传统手术显
目的:  探究传统遮盖疗法对双眼视知觉功能的影响,以及短时单眼遮盖对双眼时间性视知觉功能的影响,进而探究单眼遮盖诱发双眼视觉可塑性的特征和机制。  方法:  研究一:纳入10名新诊断的单眼弱视儿童(7.2±1.4岁)。所有弱视患儿在接受为期2个月的戴镜全矫后,进行每天4小时的传统遮盖治疗。我们在遮盖治疗前、治疗0.5个月、1个月、2个月、4个月和6个月这六个时间点分别测量弱视患者的视力和双眼视知觉
学位
目的:随着临床上角膜胶原交联技术的广泛应用,交联后角膜生物力学增强,治疗扩张性角膜疾病的疗效得到普遍认可。然而部分患者角膜交联术后出现了一过性角膜混浊、无菌性浸润及角膜感染等并发症,这可能与角膜交联损伤了角膜基质细胞及免疫细胞有关。当胶原交联术后角膜炎症消退时,角膜免疫细胞是否恢复,角膜免疫状态及其对于真菌的抵抗力是否改变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对在体大鼠角膜进行真菌感染,比较真菌对交联炎症消退后角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