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基导热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gn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子器件的高度集成和小型化,高效的热管理系统已成为维持电子设备稳定运行和出色性能的技术保障。其中,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PTCs)以轻量化、绝缘、耐腐蚀、易加工等优势成为热管理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多数PTCs的基体都是来自不可再生的石化资源,且随着电子产品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电子废弃物的急剧增长已对环境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在当前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威胁下,利用可生物降解的生物质资源开发导热复合材料变得尤为重要。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可再生性、低的热膨胀系数和优异的力学强度,因此,研究者们通过将纤维素和导热填料进行复合,以期设计出绿色环保的高导热复合材料。当前,尽管已取得一系列的进展,但纤维素基导热复合材料仍存在导热性能较低、亲水吸湿性较强、易燃烧、力学性能低等问题,通过纤维素基导热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设计和功能化改性,构筑具有良好导热性能、阻燃性能、力学强度或疏水性能的多功能纤维素基导热复合材料仍面临着许多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本论文针对纤维素基导热复合材料存在的上述瓶颈,从新型纳米杂化填料的构筑、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功能化改性及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采用碱处理和超声剥离的方法,制备了水分散性良好的羟基化氮化硼纳米片(BNNS),并受珠母贝有序分层结构和荷叶乳突微纳结构的启发,通过BNNS与纤维素纳米纤维(CNFs)的复合及进一步的表面改性,制备了兼具高导热性和超疏水性的柔性纤维素基复合材料。结果表明,由于BNNS与CNFs之间良好的氢键相互作用和面内有序排列,添加50 wt%BNNS的CNFs基复合材料表现出15.13 W·m-1·K-1的高面内导热率;此外,改性后的CNFs/BNNS复合材料实现了良好的疏水性能(水接触角超过155o)和优异的耐水性。该研究通过双重仿生设计实现了纤维素基复合材料高导热性和超疏水性的功能集成,为其他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的仿生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2)利用纳米金刚石(ND)和BNNS通过静电自组装策略构建了一种新型纳米杂化填料(BNNS@ND),并进一步将制备的BNNS@ND应用于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中,探讨了BNNS@ND杂化填料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为4-6 nm的ND可以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稳定地吸附在二维BNNS表面。制备的BNNS@ND能够与CNFs紧密地堆叠在一起,并沿平面方向高度取向,形成典型的“砖-灰浆”结构,为声子在相邻氮化硼纳米片之间的传输提供了良好的路径。在添加等量导热填料后,CNFs/BNNS@ND-3复合材料的面内和面外导热率分别达到18.54W·m-1·K-1和0.77 W·m-1·K-1,显著高于CNFs/BNNS复合材料的导热率。(3)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纳米氧化铝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Zeta电位为正的改性氧化铝(m-Al2O3),然后与BNNS通过静电吸附作用构建了BNNS@m-Al2O3纳米杂化填料,并研究了该纳米杂化填料对纤维素基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直接通过物理共混的BNNS和Al2O3不同,改性后的纳米氧化铝能够均匀稳定地附着在二维BNNS的表面,无严重的团聚现象。将制备的BNNS@m-Al2O3与CNFs复合后,CNFs/BNNS@m-Al2O3-3复合材料的面内导热率高达12.65 W·m-1·K-1,约为纯CNFs的7.2倍;CNFs/BNNS@m-Al2O3-5复合材料的面外导热率最高可达0.58W·m-1·K-1,显著高于含等量填料的CNFs/BNNS复合材料(0.35 W·m-1·K-1)。该研究制备的BNNS@m-Al2O3杂化填料进一步扩展了“点-面结构”纳米杂化填料的范畴,成本降低,为纳米杂化填料在导热绝缘复合材料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性。(4)通过对碳纳米管进行酸化处理制备了羧基化的碳纳米管(c-CNTs),并将其与BNNS和CNFs复合,构筑了CNFs/BNNS/c-CNTs导热复合材料,在此基础上,通过钙离子改性处理进一步地改善了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并对复合材料的断面结构、导热性能和热稳定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由于Ca2+-CNFs/BNNS/c-CNTs复合材料中氢键和配位键双重界面相互作用以及良好的面内取向结构,制备的复合材料在仅添加50 phr(33.33 wt%)导热填料下,就呈现出13.46 W·m-1·K-1的高面内导热率。良好的界面结合也赋予了复合材料优异的力学性能,经钙离子处理后的Ca2+-CNFs/BNNS/c-CNTs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应变分别达到了134 MPa和2.5%,明显优于CNFs/BNNS复合材料。此外,该Ca2+-CNFs/BNNS/c-CNTs复合材料同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本研究从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设计出发,引入了具有高长径比的c-CNTs,并通过钙离子交联改性,制备了兼具良好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的复合材料,为高性能导热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5)针对纤维素基导热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火灾风险,采用聚磷酸铵功能化的氮化硼纳米片(BNNS-p-APP)与一维CNFs进行组装,制备了具有珠母贝层状取向结构的纤维素基复合材料,探讨了BNNS-p-APP对CNFs基复合材料导热性能、阻燃性能、热稳定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CNFs/BNNS-p-APP复合材料表现出9.1 W·m-1·K-1的面内导热率。聚磷酸铵的负载改性以及CNFs/BNNS-p-APP复合材料中独特的层状结构,有效地促进了复合材料炭化,抑制了可燃挥发物的释放,并阻隔外部氧气和热量进入内部聚合物基体中,从而显著提高了CNFs基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该研究通过珠母贝的仿生设计,不仅实现了高导热率和阻燃性的协同集成,而且表现出良好的柔韧性、耐折性和高机械强度,在柔性电子的热管理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醚键和羧酸酯键是含氧聚合物中最常见的功能基团,其存在可赋予高分子材料诸多有用的性能。例如,以聚丙交酯和聚己内酯为代表的脂肪族聚酯,因主链中大量羧酸酯键的存在而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力学性能;聚乙二醇(PEG;或聚环氧乙烷,PEO)因独特的(CH2CH2O)n型聚醚主链结构而获得优异的链柔顺性、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若聚合物结构中同时含有醚键和酯键,则有机会将二者的特点融合,获得性能更加优异而丰富的含
过去二十年,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领域蓬勃发展,人们开发了丰富多样的AIE分子,为基础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分子模型和素材,也为新型高性能功能材料的开发提供诸多机遇和选择。其中,杂原子的引入是AIE分子实现多样化和功能化的充要条件。本论文首先回顾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含杂原子的AIE体系,介绍了其结构、性质与机理,并列举相关创新型应用。然后基于当下
近年来多模态人机交互成为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聚焦于视觉(图像)印证下的语言理解与生成研究。考虑到人机交互的典型场景,智能人机交互系统应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回答问题、向用户提问、向用户讲述事件情节。因此,本文相应地关注以下任务:视觉问答、问题生成、视觉问题生成、故事结尾生成和图像引导的故事结尾生成。针对多模态文本生成过程中存在的对图文中的结构信息捕捉不够深入等问题,本文
金属成形是最常用的制造工艺之一。近年来船舶、飞机、汽车等行业快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加速,产品的品种增多,所需要的板料弯曲成形也越来越多。不同于传统的薄板冲压成形,3D自由复杂曲面厚板成形一直是金属成形领域的挑战。传统的加工方法是水火弯板法,利用热应力使板材弯曲。因为加热和冷却效果很难预测,目前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熟练技工的经验操作。此外,这种方法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近二十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
有机光伏器件作为一类新型光电器件,因具有材料选择余地大、分子结构裁剪性强、可加工性好、易“卷对卷”连续印刷、对环境友好等诸多优势,在信息、能源等领域显示了巨大潜在应用价值,开辟了低成本、高性能光伏器件制备的新途径。在有机光伏器件中,活性层由聚合物给体和聚合物受体组成的全聚合物光伏器件(All-Polymer Solar Cells,APSCs)由于其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而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
发展新的清洁能源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太阳能以其普遍、无害、量大、长久等优势成为人类社会应用最广泛的清洁能源之一。作为利用太阳能的有效途径之一的聚合物太阳电池凭借其成本低、质量轻、可柔性、可溶液加工并可大面积印刷制备等优势获得了科研和工业界普遍的关注。到目前为止,聚合物太阳电池能量转换效率已经超过18%。聚合物太阳电池能量转换效率的不断突破主要归功于新材料的创新,尤其活性层材料的开发是聚合物
农作物秸秆等木质纤维素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可以通过预处理和酶解转化成糖类化合物,再通过生物法或化学法制备生物燃料和其他化学品,但目前仍然存在酶解效率偏低和酶解成本偏高的技术瓶颈问题。在木质纤维素酶解体系中添加具有最高临界溶解温度(Upp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UCST)的甜菜碱类化合物,酶解结束后通过过滤或离心去除酶解木质素,然后将酶解液降至常温,利用其温
研究背景:晚期肺癌患者通常携带有多种基因变异,既往研究表明EGFR突变和ALK重排对免疫检查点阻断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治疗疗效有不好的影响,然而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PD-L1的表达和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是已经被批准的ICIs治疗疗效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然而部分PD-L1阳性表达或者高TMB的患者
微流操控技术已经广泛用于精密制造、材料合成、生命科学和生物制药等高精尖领域,微液滴生成技术和微液滴操控技术是成功实现这些应用的基础。然而在微液滴生成技术和微液滴操控技术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生成的微液滴尺寸存在微小偏差以及很难实现对无明显物理特性的微液滴的非接触操控等。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微流操控技术的发展。本学位论文以微流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微流体在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的特性,提出了精密修正微
近些年有机太阳电池(OSCs)由于具有质量轻、成本低以及能够通过印刷方式制备等一系列优势而引起广泛关注。但其光电转换效率(PCE)相比于无机电池来说仍然较为逊色。为了提高OSCs器件效率,研究者们在新材料设计、形貌调控、界面工程以及物理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外,通过中间连接层(ICL)将两个具有互补吸收的子电池串联起来的叠层器件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单结器件中无法同时避免的热损耗和透射损耗,是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