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通过回顾性分析本中心的逆灌注法肝移植手术患者术前及手术相关指标,评估逆灌注法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二、通过建立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经下腔静脉逆灌注法对术后肾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收集2005年至2015年期间在本中心接受逆灌注法原位肝移植手术的321位成年(年龄≥18岁)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术前及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的诊断和分期标准采用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于2012年发布的临床实践指南。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肝移植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钠浓度(MELD-Na)评分对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预测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测肝移植术前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与术后急性肾损伤严重等级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二部分:将24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Sham)组、经下腔静脉逆灌注(RETR)组和经门静脉正向灌注(IPR)组,每组各8只。RETR组和IPR组的大鼠均施行自体原位肝移植术,其中RETR组采用经下腔静脉逆灌注法,IPR组采用经门静脉正灌注法。术后6小时取三组大鼠双肾组织行光镜检查,对肾小管、间质病变进行分级评分;检测肾皮质组织丙二醛(MDA)含量、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浓度、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细胞线粒体膜电位(Δψm)水平。结果第一部分:在321位接受逆灌注法原位肝移植的患者中,共有206位患者于术后1周内发生急性肾损伤(64.2%)。发现三项独立影响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术前MELD评分(似然比1.048,P=0.021)、术中悬浮红细胞的输入量(似然比1.001,P=0.002)和术前存在肝硬化(似然比2.015,P=0.012)。肝移植术前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预测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8和0.672,两条ROC曲线下面积无显著性差异(Z=1.952,P=0.051)。肝移植术前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与术后急性肾损伤严重等级之间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406和0.385(P=0.001,P=0.001)。第二部分:Sham组与RETR组肾小管、间质病变分级评分无明显差异(P=0.645),IPR组肾小管、间质病变分级评分较Sham组和RETR组均显著增高(P=0.005、P=0.038)。肾小管、间质病变分级评分与动物分组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1),相关系数为0.628。RETR组MDA含量、8-OHdG浓度[(21.79±0.95)nmol/mg pro、(7.77±0.17)ng/ml]显著高于Sham组[(13.60±0.55)nmol/mg pro、(6.29±0.09)ng/ml;P<0.001、P=0.001],而显著低于IPR组[(24.96±0.68)nmol/mg pro、(8.58±0.21)ng/ml;P<0.001、P=0.001]。RETR组总SOD活性、Δψm水平[(1.46±0.05)U/mg pro、4.42±0.14]显著低于Sham组[(2.46±0.07)U/mg pro、6.05±0.32;P<0.001、P=0.001],而显著高于IPR组[(1.07±0.04)U/mg pro、3.77±0.08;P<0.001、P=0.001]。结论第一部分:逆灌注法原位肝移植患者的术前MELD评分、术中悬浮红细胞的输入量和术前合并肝硬化是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损伤的三项独立危险因素。而且,初步证实了MELD评分对逆灌注法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的预测效能强于较新的MELD-Na评分。第二部分:经下腔静脉逆灌注法可减轻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肾脏的氧化应激损伤,进而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