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浪乞讨作为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社会现象,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制度优劣、甚至国际局势的一面镜子,是转型期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持续关注。本文以泉州市为例,从文本分析与实证分析两个角度,对现行救助管理制度在政策设计上存在的不足,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的困难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改进我国现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的意见建议,对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践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运用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以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为主展开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等;第二章阐明了研究涉及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形成贯穿全文始终的救助管理工作理念;第三章回顾了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的沿袭,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并对现行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第四章以泉州市为例,对现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展开实证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第五章结合有关分析,提出改进现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的建议,即通过修订《救助管理办法》、完善临时性救助管理措施;通过打破政府包办格局,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探索公共服务市场化提供模式,形成政府、社会、市场联动的综合救助管理格局;通过强化长短效救助政策的衔接、提升贫困地区社会保障能力、加强道德建设与约束等,逐步建立长效救助管理制度,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地减少流浪乞讨现象,最终建立起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救助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