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网通用与国际化竞争——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机理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中国银行业电子化和金融业的发展,作为现代金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产业,银行卡产业在中国已经发展了20年,中国消费者的支付方式正在从传统的现金支付为主向卡基支付为主转变。与此同时,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国际银行卡产业的规模化和集中化趋势,促使外国金融机构积极地寻找机会进入中国这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这将使得中国银行卡产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虽然目前我国金融领域仍然处于WTO过渡期,产业尚未完全开放,但是来自国外银行卡机构的竞争压力已十分显著。 与外国银行卡产业发展不同的是:首先,银行卡作为一种舶来品,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银行卡在较长时期里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不论是作为银行卡产品经营者的商业银行,还是作为消费者的持卡人,对银行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都缺乏足够的认识。银行卡的产品特质在很大程度上被扭曲,成为以吸收存款、代理收付、稳定公司客户的主要工具,而其信贷、消费等核心功能却未能有效发挥。其次,银行卡产业是典型的具有网络规模效应的产业,其先动优势十分显著。在中国银行业以四大银行为主的寡头垄断结构下,四大银行的先动优势使得整个产业的联网通用推进缓慢。其三,中国银联成立仅仅三年,面对国际强大的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在国际范围内拓展市场,其国际业务以及国内的发卡机构必将会对VISA、Mastercard等国际银行卡组织产生强大的依赖性,从而影响我国银行卡产业的独立发展以及国家的支付安全。 与众多竞争性行业相比,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能够极大的节省社会交易成本,增加社会透明度,促进社会消费。而且我国银行业正在全面进入零售银行业务时代,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银行卡是商业银行零售终端业务的主要载体,银行卡的发展对于重塑银行业产业结构具有战略性的影响。目前,在我国金融服务领域,银行卡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银行卡产业下一步如何发展对金融服务业其他市场的对外开放具有参考价值和示范效应。为此,有关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机理的研究不仅对创建民族银行卡品牌,提高我国银行卡产业整体竞争力,加速我国银行卡产业走向成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迫在眉睫的现实性课题。此外,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表明:虽然近年来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产业特征的问题导向的专题性、系统性研究成果几乎没有,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希望在这方面做一定的探索和尝试。 纵观全文,本文从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出发,以中国银行卡市场由自然增长到金卡工程、再到中国银联成立的基本脉络为主线,以决定中国银行卡产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为切入点,对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机理展开研究,得到了推动产业发展、改善政府管制、增加社会福利的若干政策建议。同时,通过对银行卡产业的研究,可以为具有双市场网络效应产业特征的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现有针对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特定业务层面的讨论,而本文基于银行卡产业的双市场特征,运用双市场理论以及网络经济学相关理论,将中国银行卡产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两个层面对中国银行卡产业展开了研究。首先,将双市场理论应用于发卡市场中发卡银行竞争行为的研究。与在单市场情况下讨论兼容性不同,本文基于中国商业银行引入银行卡业务的初衷,考虑银行卡产品的双市场特征,将双市场理论应用于商业银行银行卡市场竞争行为的研究,同时考虑消费者存在多方持有行为,从个人和社会最优的角度讨论了个人和社会对联网通用(兼容性)的选择。其次,与单市场网络中研究厂商竞争行为不同,本文将双市场理论应用于转接市场银行卡组织竞争行为的研究中,充分考虑银行卡组织的双市场网络产业特征,从理论上揭示了卡组织在双边市场的定价规律,定量地剖析了国际卡组织所采用的阻止进入策略,为处于弱势的中国银联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由于新兴市场发展速度较快,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容易被忽视,因此,现有研究主要以成熟市场为基础而展开。本文针对新兴银行卡市场展开研究,充分考虑新兴银行卡市场普遍存在的风险控制能力有限、受理环境欠佳、市场深度较低等问题,分析了信用卡市场竞争行为,以及银行卡组织集中定价机制的垄断性。从理论上比较严谨地证明了当前中资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的竞争模式是对理性假设的偏离;现阶段中国银联不存在运用垄断力量操纵市场荻取垄断利润的垄断行为。 (3)现有文献对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研究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与此不同,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基于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固有特征,运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的规范研究方法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联网通用与业务竞争、非对称信息与信用卡竞争、中国银行卡组织运作模式的垄断性、以及银行卡组织竞争与国际化等构建数学模型,例如:双市场交叉网络效应模型,从理论研究层面揭示了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内在机理。本文的研究框架和成果丰富并发展了现有基于成熟市场而构建的双市场理论研究框架,并为今后研究具有双市场网络特征的产业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持。 本文的主要结论:本文基于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固有特征,运用问题导向的研究范式,通过规范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和非合作博弈模型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讨,揭示了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从根本上对产业下一步如何发展,产业今后何去何从的问题予以了回答,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成立专业化网络服务机构推动联网通用的迫切性。联网通用是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然而,在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近二十年里,联网通用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银行卡产业规模的增长,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市场结构以及消费者持卡行为是造成我国银行卡产业联网通用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当依靠发卡市场的市场力量难以推动银行卡产业实现联网通用的情况下,应该通过成立专业化网络服务机构来推动联网通用的实施,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推动民族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现阶段通过成立中国银联来强制推动银行卡产业的联网通用,对于提高市场效率,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最大差异化策略是控制中国信用卡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中资商业银行以承担着巨大的潜在风险为代价拓展信用卡市场可能会诱发信用卡危机。若目标市场的信用状况不佳,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较低时,应该采取最大差异化策略,以降低风险损失。在目前全国统一的征信体系尚未建立,各商业银行缺乏信用卡运作经验的情况下,中资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的竞争模式是对理性假设的偏离。管制者应该加强对信用卡市场的监管,有效防范由于信用卡过度竞争造成的信用风险。 (3)现阶段维持中国银联一家运作的适宜性。与国外成熟的银行卡市场相比,在受理环境欠佳,产业规模尚小的情况下,银行卡组织为了促进产业发展通常设定的交换费偏低。从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单一银行卡组织运作没有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仍然是完善银行卡的受理环境,扩大产业规模,而不是引入竞争,打破银联单一经营的现状。 (4)本土优势是我国银行卡组织国际化的市场基础。进入非主流市场是我国银行卡组织国际化的必然选择。具有规模优势和较高品牌影响力的开放型银行卡组织将设定较高的交换费,并且通过交换费的强化机制削弱竞争对手。但是,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银行卡普及率较低的时候,处于弱势的支付品牌可以通过提高品牌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市场。可见,强大的本土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是中国银联国际化的市场基础。 与此同时,作为实现中国银行卡产业快速、高效发展的治本之举,当前应该加快受理市场建设,培养消费者刷卡消费习惯,积极拓展银联卡的海外受理市场,扩大消费者用卡范围。作为对其他具有双市场网络效应的自然垄断行业发展的启示,当前重点是要解决利益分配机制、建立相应的技术和行业标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跨国公司的反垄断监管等关键性问题。
其他文献
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人才的竞争。高校是孕育人才的摇篮,它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人才,而且还吸纳了大量高水平的教师人才。学术评价通过影响教学评价而实现对学
国内外新产品开发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很丰富,但是缺乏信息环境下新产品开发项目速度模式抉择方面的理论研究。本文以信息环境下新产品开发项目速度模式抉择这一新的切入点为研究对象,所做的创新工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给出了新产品开发项目速度模式抉择的操作过程。将Cooper提出的新产品开发的13个阶段归结为5个阶段,重新定义了新产品开发项目生命周期曲线的函数形式,并提出了速度模式的量化表达式。构造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职能在不断加强,而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行政管理也同时在逐渐弱化。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测试(计量科学研究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在给企业带来多方面效益的同时也带来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预测是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是经济管理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重点,它是一种跨越组织和地域边界的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在多独立主体间实现互动关系管理的方法。然而,一直以来基于控制
MOOC已成为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解MOOC学习者参与学习的过程,从其特征和行为视角切入,对开放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发现,大部分学习者被MOOC的内容吸引而注册学习,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