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糙皮侧耳物种复合群Pleurotus ostreatus species complex隶属于侧耳科侧耳属,是一类广布于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腐生真菌,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但对其物种划分、生物地理及种质资源研究还十分有限。该复合群物种在我国广泛栽培,并被统称为“平菇”,但由于该复合群物种形态分化滞后和形态可塑性较强,分类困难而混乱,前期研究大多因为取样不全或基于有限的基因片段,未能充分揭示该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大尺度区域生物多样性格局与生命策略”(XDB3100000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2014CB1383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糙皮侧耳物种复合群Pleurotus ostreatus species complex隶属于侧耳科侧耳属,是一类广布于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腐生真菌,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但对其物种划分、生物地理及种质资源研究还十分有限。该复合群物种在我国广泛栽培,并被统称为“平菇”,但由于该复合群物种形态分化滞后和形态可塑性较强,分类困难而混乱,前期研究大多因为取样不全或基于有限的基因片段,未能充分揭示该复合群的物种多样性。如何精准构建我国“平菇”家谱并快速准确地鉴别其中的物种,是生产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平菇”家族中的糙皮侧耳P.ostreatus栽培较为广泛,但目前对其遗传多样性认识不深,频繁地国内外引种驯化导致其育种历史不明,有碍今后育种工作。在广泛采样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四个基因片段对中国糙皮侧耳物种复合群真菌开展分子系统学研究,以期揭示我国“平菇”栽培菌株的分类地位;在全球广泛采样并借阅国内外馆藏标本的基础上,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糙皮侧耳物种复合群进行单拷贝直系同源核基因测序,以便重建系统发育框架并对其开展生物地理学分析;基于SSR分子标记,对我国糙皮侧耳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糙皮侧耳物种复合群的物种鉴别基于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编码翻译延长因子(TEF1)以及基因编码RNA聚合酶II第一大亚基和第二大亚基(RPB1和RPB2)四个基因片段,自测DNA序列1001条,对我国284份来自不同菌种保藏中心、菌种公司和野外采集的“平菇”菌株和标本进行了分子系统研究。研究结果明晰了我国栽培“平菇”的种间关系,结合形态特征将其分成7个物种,即冷杉侧耳P.abieticola、佛罗里达侧耳参照种P.cf.floridanus、刺芹侧耳(杏鲍菇)P.eryngii、糙皮侧耳P.ostreatus、卵孢侧耳P.placentodes、肺形侧耳P.pulmonarius和“白灵菇”P.tuoliensis;发现现有栽培菌株56%的学名存在误用现象;评价认为RPB2是最适合作为该复合群物种鉴定的DNA条形码。2.全球糙皮侧耳物种复合群的分子系统发育重建和系统发育种识别基于40个单拷贝直系同源核基因片段,对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的糙皮侧耳物种复合群样品进行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以1762条自测序列构建了该物种复合群较为全面的分子系统发育框架。结果显示:40个基因的联合矩阵分析强烈支持糙皮侧耳物种复合群是一个自然的单系,共包括三个主要分支和七个亚分支;支系Ⅰ位于该复合群的最基部;支系Ⅲ是最大的支系,其中亚支系Ⅲa为本研究首次提出的独立支系,与分布在北半球的其他三个亚支系形成了姐妹群关系。根据多基因谱系一致性系统发育种识别法(GCPSR),共识别出糙皮侧耳物种复合群的20个系统发育种,其中包括7个新的系统发育种。3.糙皮侧耳物种复合群的生物地理研究基于分子钟推算和祖先分布区重建,首次开展了糙皮侧耳物种复合群的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结果显示,糙皮侧耳物种复合群可能于始新世晚期(38Ma)起源于东亚,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晚始新世全球气候变冷可能导致其分化为两个主要分支。糙皮侧耳物种复合群于不同地质时期可能通过白令陆桥或北大西洋陆桥从东亚传播至北美,之后由于多次扩散和隔离事件分别在新旧世界内部进行多样性分化。渐新世中期,东亚和南美之间的联系可能是通过长距离扩散实现的。中新世晚期全球气候进一步变冷变干和第四纪冰期导致的生境片断化,促进了糙皮侧耳复合群内的多样性分化。间断分布于东亚、北美、欧洲和非洲的Ⅱc亚支系中的物种可能是异域物种形成的结果。糙皮侧耳复合群早期物种生长的主要基质是松科、壳斗科等针叶树和阔叶树植物,约于6 Ma发生了向伞形科植物的转换。糙皮侧耳物种复合群的演化速率并非恒定,于中新世晚期其演化速率发生了加速。4.中国糙皮侧耳种质资源多样性基于已有佛罗里达侧耳参照种的基因组序列,开发了21个具有较高多态性的SSR位点,并在我国91个糙皮侧耳菌株中进行扩增。该研究为我国糙皮侧耳栽培菌株构建起了分子指纹,证实了我国糙皮侧耳存在品种名混乱问题,10.5%的栽培菌株被冠以不合适的名称;发现了我国糙皮侧耳野生菌株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蕴含着宝贵的基因库,对栽培菌株改良具有潜在重要价值;揭示了我国糙皮侧耳栽培菌株的育种历史,现存栽培菌株有三大来源:或引种自欧洲,或由中国野生菌株驯化,或中国菌株和欧洲菌株多次杂交。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糙皮侧耳种质资源,本研究构建了我国糙皮侧耳核心种质库。
其他文献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组织学分型,PLC可分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胆管细胞肝癌(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CC)及混合型肝癌(HCC-CC)。其中绝大多数为HCC,占PLC的90%。有机阴离子转运体 2(organic anion transpo
从2007年起,深圳市工商局在全市流通领域逐步建立并完善消费者权益服务站,全面推行以消费争议和解在先为原则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的急性血管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目前临床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治疗手段是再通血管,以保证大脑血液及能量供应,然而脑供血恢复的同时会导致严重的再灌注脑损伤。由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生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策略,因此深入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生机制,寻找有效的药物干预靶点已成为神经精神药理学、神经病学等研究领域的热点与焦点问题。补体
CRISPR/Cas系统是大多数细菌与古菌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免疫防御系统,主要用来抵御噬菌体或其他病原体核酸的重复入侵。目前研究最深入、应用最广的两类CRISPR/Cas系统是II类II型的CRISPR/Cas9系统及II类V-A型的CRISPR/Cas12a(也称CRISPR/Cpf1)系统,其均为单体效应蛋白在导向RNA的介导下发挥核酸干扰功能。CRISPR/Cas12a系统与较
运动在不同物种中具有多系统的抗衰老作用,是肥胖、神经退行性病变、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及肌肉减少症等慢性疾病的有效预防或治疗措施;运动还可以减缓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以及骨骼肌的衰老。虽然有大量研究揭示运动带来的健康益处,但大部分研究停留在组织或器官水平,最近的研究发现,运动可以延长秀丽隐杆线虫寿命,但是其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发现运动上调小鼠体内的脂联素水平,而自噬作为调控寿命的保守机制,在运动
少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oligospora)是一种在环境中广泛分布的捕食线虫真菌,可通过产生三维菌网的方式捕杀线虫,完成从腐生到寄生生活史的转化。作为研究与线虫互作的模式生物,其捕食器官形成的机制还不明晰。mi RNAs作为生物体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者,对捕食器官的形成调控亟待进一步探究。本实验室前期数据显示,在线虫提取液诱导少孢节丛孢捕食器官形成过程中,milR-289表达量会出现
山区金属矿山开发的重金属污染及其造成的环境危害,广受国内外关注。然而,大型矿山开发对河流重金属含量的定量影响及其重金属污染物随河流的迁移过程仍不明晰。本研究以亚洲最大的(兰坪)铅锌矿及其所在的沘江(澜沧江一级支流)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域土壤样本采集,河流不同时(枯水期、汛期和暴雨过程)、空(18个断面)尺度上不同介质(水体、床沙和悬沙)中的铅锌重金属的动态监测,研究大型矿山开发影响下的沘江流域重
黄曲霉毒素B1(AFB1)和镉的污染是食品和饲料安全所关注的突出问题,而目前对这两者的联合毒性作用及其毒理学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共设计了五个试验,从动物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基因表达谱水平分别系统研究了AFB1和CdCl2的联合毒性作用,旨在评价AFB1和镉的联合毒性效应、阐明AFB1和镉的联合毒性的毒理学机理。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AFB1和CdCl2对小鼠的急性联合毒性及其毒性效应评价AFB1和C
人们对无线频谱效率的不懈追求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持续进步,发展了从1G到5G的移动业务。回顾无线通信的百年历史可以发现,除了近十多年来提出的动态频谱接入技术是利用机会频谱外,提高频谱效率的途径基本都是通过复用技术实现的。已被实际开发利用的复用自由度有时间、空间、频率/波长、码字和极化,而轨道角动量(OAM:orbital angular momentum)作为一种全新的频谱复用自由度尚未充分应用在
为确保桥梁结构安全服役,桥梁损伤评估与结构健康监测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并在部分大型桥梁结构上得到实施,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实际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桥梁结构边界约束并非理想、初始截面参数也具有不确定性,不同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对响应测点的数量与布置方式依赖较强且要求不同,且损伤诊断结果易受环境噪声影响,桥梁结构损伤诊断的研究仍停滞在定性与定位阶段,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