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对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将60例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组和鼻胃管饲组,每组均为3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基础常规药物治疗以及康复科常规的吞咽功能训练,包括直接训练法、间接训练法和代偿饮食法等,其中直接训练法采取自制藕粉对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患者进行直接摄食训练,间接训练法采取门德尔松等手法进行吞咽障碍治疗,代偿饮食法采用体位改变的方式使患者能更安全有效地进食;在治疗期间两组分别采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和鼻胃管饲法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同时,对两组病人入院24h内和治疗2周后的营养指标、吞咽功能、卒中相关性肺炎以及抑郁症筛查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人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既往病史、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结果如下,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4.43±5.32岁,平均病程18.27±3.11天,有吸烟史者16例,有糖尿病史者17例,有高血压病史者20例,神经功能缺损平均评分为8.23±1.17分;鼻胃管饲组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5.13±5.33岁,平均病程18.77±2.33天,有吸烟史者17例,有糖尿病史者15例,有高血压病史者19例,神经功能缺损平均评分为8.10±1.42分。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4h内两组病人营养状况如下,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组病人身体质量指数平均19.56±0.35,上臂围平均20.30±0.56cm,血清清蛋白平均31.87±0.74g/L,血清前清蛋白平均264.37±14.17mg/L;鼻胃管饲组病人身体质量指数平均19.47±0.40,上臂围平均20.29±0.55cm,血清清蛋白平均31.87±0.70g/L,血清前清蛋白平均264.39±14.16mg/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组病人身体质量指数平均21.13±0.63,上臂围平均20.32±0.56cm,血清清蛋白平均33.69±0.74g/L,血清前清蛋白平均278.35±14.13mg/L;鼻胃管饲组病人身体质量指数平均19.74±0.42,上臂围平均20.30±0.54cm,血清清蛋白平均33.18±0.70g/L,血清前清蛋白平均266.89±14.15mg/L。入院时两组病人吞咽功能评定分级均为1级,完全不能经口进食,治疗2周后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组病人吞咽功能评定分级为1级0人,2级0人,3级1人,4级1人,5级2人,6级5人,7级21人;鼻胃管饲组病人吞咽功能评定分级为1级10人,2级7人,3级9人,4级3人,5级1人,6级0人,7级0人。入院时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组卒中相关性肺炎阳性例数18例,治疗2周后阳性例数为1例;入院时鼻胃管饲组卒中相关性肺炎阳性例数17例,治疗2周后阳性例数为15例。入院时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组抑郁症筛查阳性例数12例,治疗2周后阳性例数为2例;入院时鼻胃管饲组抑郁症筛查阳性例数11例,治疗2周后阳性例数为19例。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组病人在治疗2周后营养指标和吞咽功能均优于鼻胃管饲组,且卒中相关性肺炎阳性率和抑郁症筛查阳性率低于鼻胃管饲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较鼻胃管饲法更有利于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患者的营养支持及吞咽功能的改善,且有助于减少卒中相关性肺炎和抑郁状态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