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Great Gatsb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f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项很复杂的活动,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不同文化之间传递信息的桥梁。翻译涉及很多因素,影响翻译过程及结果的最关键因素是译者、源语文本、语言文化及目标语读者。中西翻译理论多是围绕着这几个因素讨论的。   阐释学是一门探索意义的理解与解释的理论。它于20世纪60年代后流行于西方。阐释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阐释学到伽达默尔现代阐释学的漫长过程。阐释学与文学翻译研究之间有着本质联系。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认为文学翻译即阐释,阐释体现在翻译的整个过程。文学作品的作者和译者有着各自的视域,不同时期的译者带着自己的视域理解和翻译文学作品,实现了阐释的多样化。   本文旨在从阐释学的角度对20世纪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所著《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本文选取198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巫宁坤译本和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姚乃强的译本,因为在The Great Gatsby的中译本中,这两个译作是影响最大的;另外,这两部译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可以看到不同时代对译本的影响;再就是两个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有比较大的差异。   本文运用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三个主要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挖掘两个译本的差异,分析引起差异的原因。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巫译本和姚译本的时间间隔为二十二年,在此期间,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理解的历史性必然导致阐释的主体和客体都都置身于历史之中,都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局限性和特殊性,因此两译本有相当大的差异。姚译在词汇的选择上比巫译更具有现代性。   (2)因为时间和环境的差距,原作者和阐释者必然有不同的视域,这是无法消除的。两位译者个人经历、教育背景不同,视域必然不同,这导致他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巫宁坤曾在美国生活学习多年,熟悉西方文化,思维方式也深受美国文化环境的影响,他倾向于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较多的保留英语原文的表达方式,这使他的译文具有浓厚的异国情调。而姚乃强没有海外生活经历,他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更多的考虑汉语规范和汉语读者阅读习惯,他的译文更流畅自然。   (3)由于理解的历史性,理解本质上是一种效果历史关系。两译本以不同的方式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风格。巫译用词简洁凝练、朴实自然,体现了原文清新优美的风格。由于尽力贴近原作,巫译有浓厚的翻译腔。姚译讲究修饰,富有风采,语言自然地道,体现了原文流畅通达的风格。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冯象译本《摩西五经》进行了批判研究。译经历来是大事,译家多抱有远大理想而进行翻译:为传教,为拯救灵魂,为宗教改革等,但冯象译本《摩西五经》是从文
凯伦·罗舒是美国新生代作家。她在小说《沼泽乐园》中以家乡佛罗里达丰富的海岸线及沼泽地貌为背景,描写成长的疼痛和渴盼。本文通过分析新旧世界背景下几维·大树的生存状
墨子是继孔子之后最主要的哲学家之一,创立墨家学说,其著作《墨子》蕴含了墨家思想的主要精华。“兼爱”是其学说的中心思想。本文选取其中《兼爱》(下)篇梅怡宝(1929)、华兹生
灾难性新闻包括海啸、地震、飓风、洪灾、暴风雪等严重影响社会安全的非人文因素造成的灾害事件,其灾害给社会和人类带来的消极影响。灾难事件以其突发性、损毁性、多变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