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研究英语存在句的三维新视角。也就是说,从结构、功能及语用三方面来研究。这三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本文的讨论是从微观向宏观发展的。为此首先讨论了有关存在句构成成分的争议性的问题,而后讨论了作为信息系统的英语存在句,最后转向讨论存在句在语篇当中的运用。在这三部分均有新发现。本文的论述是基于英语语料和语言学理论上展开的,是实证和理论论证的结合。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二、三、四部分是主体。第一部分,分别从结构、功能及语用方面对存在句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目的在于为进一步讨论寻找空间。所以这部分将为以下各部分服务,是它们得以展开的基础。第二部分是从结构方面来研究存在句的。首先对存在句的定义进行了考证,并明确提出本文将遵循存在句的语法定义。然后就有关存在句三个必要构成要素的争议性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解读了引导词“there”,发现了存在句对非显现、存在类动词的兼容性,并在理论和实证基础上反驳了所谓的对第三成分(传统意义上的实义主语)确定性限制。第三部分从系统-功能角度对存在句进行了研究。本部分把存在句作为信息系统来分析,探讨其主位结构。首先介绍了不同学者对存在句主位结构的分析。而后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内寻找理论支撑和发展空间,指出各种分析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可能的补偿方式;通过论证、赋予引导词‘there’以理空间这一含义,从而捍卫了韩礼德的主张。第四部分探讨的是存在句的语用问题。首先讨论了存在句与基本句型结构之间的关系,存在句与末端重量准则之间的关系。而后通过语料分析,总结出存在句在语篇当中的功能,在论证存在句和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句型结构具有独立认知功能的基础上,论证了它们在语用上具有不同分工,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同义句’。第五部分是结论。简括全文,同时指出本文在语料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来自不同体裁的更多语料将会使研究更具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