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人杂志在五四时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与五四文化这种纠结的关系使其本身具有空前的复杂性和与生俱来的脆弱性。《语丝》是五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同人杂志,一方面继承了《新青年》的办刊风格和文学理念,另一方面又伴随着五四走向最后的衰落。《语丝》1924年创刊于北京,1930年终刊于上海,历经了将近七年的时间。因此,研究《语丝》主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语丝》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五四多元丰富的文学场的消解,《语丝》也由丰富、自由、多元走向单一、枯涩、缺乏生气。《语丝》的这种变化也正是五四文化本身在衰落的表征,而《语丝》则成为了一段文化的记录,它的兴衰沉浮与五四文学场的整合与破裂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以往对《语丝》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它的变革的力量,如对白话文的提倡以及有力的社会批判。而在这里,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它的变革力量,我们的目光也放在了它对内心的关注和情感的表达。《语丝》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同人们的喜悦与哀愁,痛苦与思索,也记录着在五四即将结束,新的时代即将到来时,同人内心的焦虑以及他们对人生和自我的思考。此外,我们还应回到文学史本身,重新定位《语丝》的意义和价值。《语丝》除了散文和杂文的创作之外,还在民间文学研究、小诗的创作,翻译及直译理论等方面有所成就。在《语丝》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表达的丰富性和广阔的创作空间。因为《语丝》的自由和宽容,文学的多样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透过《语丝》来看五四文化的变迁,从文字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学自身的发展,也有这个时代罩在人们心灵上的面纱,以及在文学背后政治、经济等错综复杂的社会图景。《语丝》像一个纯真的少年,带着五四理想灿烂的光环,却走向一个复杂而莫名的世界,在喧嚣声中走向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