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米级生物炭迁移行为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炭是指生物质原材料如废弃的杂草、木屑、秸秆、稻壳等在缺氧环境中进行热裂解生成的一种具有高含碳量的炭材料,可被用于水土修复、固碳减排、改良土壤、农作物增产等方面,近年得到国内外研究者关注。前人研究发现不同粒径对于生物炭迁移和吸附行为影响不同,但这些研究都没有深入到微纳米级生物炭,而研究发现微纳级生物炭的性质与普通生物炭存在差异,这会影响其迁移行为与吸附行为导致潜在的环境风险。本文将着重研究微纳米级生物炭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迁移行为与吸附行为。同时,考虑到在实际的水土环境中,生物炭会受到表生地球化学作用导致其原有的元素含量、孔隙特征、CEC、表面官能团组成等性质产生变化,从而影响生物炭在实际中的使用情况。基于此本文以5%H2O2为氧化剂,探究老化对于微纳米级生物炭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并利用莠去津的吸附实验进一步展示老化过程对于微纳米级生物炭吸附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在石英砂柱迁移实验,对比研究了天然有机质和不同pH环境对微纳米级生物炭的迁移行为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有机质(腐殖酸)能增强微纳米级生物炭的迁移性,中碱性pH环境也有助于其迁移。一方面微纳米级生物炭的分散性得到改善,另一方面腐殖酸和碱性环境有助于增加微纳米级生物炭和石英砂介质的颗粒表面负电荷,增大Zeta电位值(负值),从而使颗粒间静电排斥力增强,有助于纳米炭的迁移。通过对莠去津的等温吸附实验,对比研究了普通粒径生物炭和微纳米级生物炭对莠去津吸附之间存在的差异。随着粒径的减小,莠去津的吸附量增加。但微纳米级生物炭表现出异常,这可能与灰分有关。进一步考虑老化作用发现,老化过程会改变微纳米级生物炭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吸附性能。老化后的低温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增加,对莠去津的吸附量增加,老化后的高温生物炭,表面疏水性减弱,对莠去津的吸附量降低。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微纳米级生物炭在在环境长期作用下的迁移、吸附行为及潜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介绍了超临界CO2清洗的工艺及其应用,分析了超临界CO2清洗在技术、经济及环保方面的特点。
通过对刺槐幼苗每隔3d剪去1片叶片造成持续机械损伤,测定了0~138h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及刺槐幼苗生长情况;同时使用孔径25μm尼龙网设置三室根箱隔网系统,测定了供体瞬时机械损伤
逻辑性是科技文章的重要特征。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果、主与次等几组逻辑关系在科技文章中比较常见。注重逻辑分析在科技文章翻译中的应用,对于准确地理解原文、提高译文质
近年来,厄瓜多尔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往来更加密切,厄瓜多尔对华出口显著增加。1975年,厄瓜多尔与中国签署了贸易协定,从此开始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几年后,
(一)功能与用途利用智能应急电力保障系统,保证灾害条件下设备的供电。采用智能调度系统,合理地调度使用油机资源,让每台油机都能发挥最大的生产效益,保证基站应急发电需求。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将基于POCT(即时检测)方法的检验设备引入基层部队,促进和推广CRP、SAA等感染指标在基层部队的使用,同时与血常规结果综合分析后能更好地为基层部队门急诊工作服务。研究方法在研究初期,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对74个基层部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人员基本情况、仪器设备状况、日常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在研究后期,以2018年1月12月在6个基层部队门急诊就诊的日常呼吸
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是人类的梦想,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普及,机器人领域相关技术逐渐释放出旺盛的活力,舵机作为机器人的核心动力来源,发展相当迅猛。本课题对双足机器人舵机控制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相关技术进行了调研和研究,并开发以DSP为核心处理器且具备EtherCAT通信功能的双足机器人高性能舵机控制软件系统。本文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硬件平台设计与开发。主要工作包括:(1)设计以微控制器(
为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利用效率,在医院层面开展卫生技术评估,并通过国际卫生技术评估机构网或其他渠道,检索现有的卫生技术评估报告,从PubMed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中检索自2005年
高速电弧放电加工是一种采用大能量脉冲电流实现电弧放电、并通过冲液流体的冲力切断电弧,从而实现快速去除工件材料的新型加工方法。其对于难切削材料的复杂型腔和大余量去除加工颇具效果,可以应用于国防设备、飞机与制造加工工业等各个领域。探索高速电弧加工方法及工艺是提高国防设备性能及工业技术的重要途径,而其研究平台--针对高速电弧加工方法而研制的开放式电弧放电数控加工机床也必不可少。因此,本文以现有的阿奇夏米
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在1917—1918年曾发生过人间鼠疫流行,1949年建国后一直没有人间鼠的记载。2004年11月5日,苏尼特右旗一牧民因高烧、腋下淋巴结肿大而就诊,被社区医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