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成本性态模型认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变化存在线性函数关系,即成本费用的增减与业务量等比例变动。然而,现有学者研究发现,该成本习性模型过于简化,违背了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期间费用与业务量之间并非总是存在线性函数关系,业务量上升时费用增加的幅度会远高于业务量下降时费用减少的幅度,即费用粘性。这一问题的研究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有的成本管理理念与费用控制工作,深入剖析费用粘性如何影响公司绩效。基于此,本文结合“十二五”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从最终控制人角度分析国企与民企之间存在的费用粘性差异,并从大股东控制方面阐述该费用粘性差异的成因,最后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本文的主要贡献;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与假设,主要从代理理论与产权理论两个角度进行阐述,进而提出费用粘性的四个假设:费用粘性差异存在性假设、国企与民企费用粘性差异比较假设、费用粘性差异成因假设(包括大股东控制、其他股权制衡度两个方面);第三章是研究设计,本章主要介绍变量设计、样本来源与选择,并针对前文假设构建模型;第四章是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从最终控制人角度,证实大股东控制与费用粘性差异之间的关系;第五章是结束语,即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进而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提出政策建议,并在文章最后指明本文的局限以及后续研究方向。本文选取沪深A股2008-2010年国企与民企的经验数据进行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存在费用粘性行为,且期间费用粘性主要来源于管理费用;(2)与民企相比,国企的管理费用粘性更大,而销售费用粘性并不显著;(3)究其成因,国企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费用粘性成正比,而民企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费用粘性成反比;其他股东制衡度会显著抑制费用粘性程度,而不因产权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二:(1)从产权理论角度阐述了不同的产权性质会对企业行为(包括费用管理工作)产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2)本文试图从最终控制人角度,阐述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费用粘性差异,并从第二代理理论即大股东控制角度阐述该差异的成因,将第二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与费用粘性有机结合起来。当然,本文还存在些许不足,如:本文选取的样本公司时间跨度较小,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即便如此,我们仍有理由相信本文对解决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费用粘性问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