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走出去”成为我国企业扩张的重要战略决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不仅推动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持续提升,也为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提供了新的途径。但经验显示,一个企业并不能仅仅因为它选择某种战略决策而获得成功,选择国际化战略的企业也未必能够获得国际化经营的“红利”。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是影响其国际化经营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选择不同路径进行国际化战略的企业间的差异性竞争优势(Hill&Jones,2007)则是影响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基本变量。以Melitz(2003)等人为代表的的新新贸易理论,运用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为深度刻画选择国际化战略的企业竞争优势提供了思路。按照该理论的解释,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因难以消化出口沉没成本而只能选择内销战略;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则因其成本承受力上升转向出口贸易战略;而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则有能力开展国际直接投资战略。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通过生产率的梯度分布不仅描述了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条件,而且描述了企业国际化路径差异的生成根源。不过,这一理论从一开始便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质疑。本文则是另辟蹊径,通过对不同企业经验数据的分析发现,国际化路径存在差异的企业,其生产率往往处于同一阈值区间。这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基本判断相左的“生产率阈值重叠现象”,成为本文分析的始发点。这一出发点也意味着本文的基本任务,是探索生产率差异之外的对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决策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的核心因子。企业的国际化受到多重因素的约束,在“多重约束”的条件下,企业的战略决策行为与重要影响因素的匹配性就成为走向战略成功的关键一步。因此,本文首先采用网络层级分析法(ANP)全面解析影响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各个主要构面及其相互关系。这一层面的分析,目的是在将企业国际化区分为贸易战略与投资战略的基础上,描述两大战略的国际化路径选择主导因素的差异化构造。研究发现,企业知识、声誉品牌、营销渠道几个因素是贸易战略的主导性构成要素,而投资战略的形成则主要有赖于企业知识、财务资源、科技资本及供应商等要素的支撑。不同战略的国际化路径决策行为主导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但是企业知识都是权重最大的一个影响因子。换言之,企业知识的异质性,是导致企业在国际化路径上“分道扬镳”的深层内核;也是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采取贸易战略与投资战略“两条腿走路”的解释性因素。企业知识的异质性,作为企业国际化战略路径选择的基本约束或核心因子,其成因分析构成本文的另一理论层面。文章按照企业知识形成和发展的特点,阐释企业知识异质性的成因。核心管理团队成员的背景、学习工作经验以及能力等因素,则是企业知识异质性生成的深层根源。为了检证本文的理论模型,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对理论模型展开实证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企业国际化知识决定企业的国际化路径;企业核心团队的背景、经历和能力影响企业国际化知识;企业国际化知识存量与企业国际化范围正相关。本文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文章不仅在理论上说明在生产率给定的条件下,企业知识的异质性是导向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行为差异性的原因,得出知识偏好将企业国际化路径锁定的基本判断;同时说明,在企业知识与国际化战略匹配的情形下,企业知识是企业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的来源。这就在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框架之外,解释了生产率相同的企业在国际化战略选择上的差异性及其成因。由此得出的诸多结论,如知识异质性与企业差异化竞争优势、企业国际化战略与企业知识的匹配性、动态竞争格局与知识偏好调整、以隐性知识积累为重点的知识策略等政策性建议,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当然,本文的主要缺陷在于对企业知识异质性形成过程的分析还不够透彻,所以,企业知识异质性的形成则是本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