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anslator'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Based on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从此译者的地位得到确认直至后来被看做翻译中最动态的因素。鉴于翻译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适应、选择、保留、淘汰等现象,译者又总会进行大量的适应、选择、保留、淘汰等操作,到目前为止,在关于译者角色的研究中,有诸多是针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   但是,在“以译者为中心”理念下的研究当中,对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进行专门论述的研究尚不多见。2004年,中国大陆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将译者作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基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胡教授对翻译过程作出解释,把翻译看作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整个翻译过程,尤其是文本选择阶段和文本重构阶段,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在第一阶段,译者的外部需要、内部需要以及能力等方面必须适应原文,即原文选择适当的译者;在第二阶段,亦即在译者对文本的操作层面,译者应适应他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通过对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来选择最佳行文方式。   本研究以胡庚申教授的方法为理论框架,以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的翻译版本为个案,对翻译行为中的适应与选择进行剖析和论证。因杨宪益的译作浩瀚广博,实难尽述,本研究选择杨译的鲁迅作品,主要是这些译作经历了达尔文进化论中所谓的“优胜劣汰”,从而得以译作长存。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该研究具有以下意义:首先,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系统研究翻译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译者的主导作用有望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正确评价;再者,为了利于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本研究主张和呼吁译者应将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主体性适应和选择转化为自觉性的行为和过程;最后,为研究杨宪益的作品开拓了崭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在此背景下,如何让西方更好的了解中国,尤其是了解中国的政治观点,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对中国政
后殖民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研究重点在于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文化霸权的实质来消除“中心”和“权威”,提倡多元文化间的交流,发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正式提出对我国培养外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非都以英语为母语,但是英语作为商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元素,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条好的商业广告能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唤醒潜在的购买欲望,促使购买产品的行为发生。商业广告能够促进产品的销
艾丽丝·沃克是当今美国文坛最重要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的很多作品来源于她的家乡—美国南部的佐治亚州,这些作品反映了在白人和黑人男性双重压迫下黑人妇女的生活,以及她们追求
学位
批评话语分析是对语篇、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新闻语篇是批评话语分析者的常用素材。研究表明,新闻语篇有单向性的权利特征,表面上公正客观,实则却受到报道者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