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典型金属矿尾矿库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ak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业生产过程对周边土壤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其中重金属污染是主要的污染方式之一。因此,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分布进行研究对于土壤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小兴安岭典型金属矿尾矿库周边土壤重金属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土柱淋溶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重金属元素的垂直、水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究重金属的迁移机制。野外取样实验结果得出铅锌矿、钼矿、铁矿、铁多金属矿尾矿库周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水平分布特征为:重金属As、Cd、Cu、Pb、Zn元素的富集系数均表现为距离尾矿库(0~700 m)越远,富集越少,而土壤中的Cr、Hg、Ni等元素没有发生富集。垂直分布特征为:不同金属矿重金属元素富集特征存在相似的规律性。As、Hg元素富集系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不断减小,土壤深度≥80 cm时,富集系数趋于稳定。Cd、Cu、Pb、Zn元素的富集系数在20~40 cm处出现累积现象,后在60 cm处迅速减小,之后富集系数趋于稳定。使用地累积指数、内梅罗污染指数、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得出铁多金属矿污染最小,As、Cd、Cu、Hg、Pb、Zn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Cd元素污染最为严重。分析其来源为As、Cd、Cu/Hg、Pb、Zn元素的来源为混合源,而Cr、Ni元素来源为自然源。经过分析不同研究区的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得出pH值、有机质、腐殖酸、微量元素、高程差、风力是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研究区域,pH值、有机质、腐殖酸、微量元素与重金属元素之间存在的显著的相关性。重金属As、Cd、Cu、Hg、Pb、Zn元素,在高程差A~F区域均发生了明显的富集,且这几种元素的富集系数均表现出随着高程差减小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Cd、Cu、Zn分布范围为高程差0~20 m、安全区域界定为尾矿库坝面>20 m的范围,坝面以下安全区域范围界限不明显。重金属As、Cd、Pb、Zn元素受风向影响最大,影响范围为0~600 m。针对不同pH值、不同浓度腐殖酸、去离子水3种介质进行室内土柱淋溶模拟实验,研究金属矿尾矿库尾砂覆土后土柱内重金属元素的垂直分布特征和这3种处理对于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As元素富集系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不断减小,土壤深度≥80 cm时,富集系数基本上趋于稳定。Cd、Cu、Pb、Zn元素的分布出现了20~40cm层累积,之后随之减小,但在60~100 cm 土层富集系数趋于稳定,这与自然状态下土壤剖面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pH值淋溶的土柱,As、Cd、Cu、Pb、Zn元素的累积含量在不断的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浓度腐殖酸的土柱在淋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As、Cd、Cu、Pb、Zn元素的累积含量不断增加,重金属富集系数排序为0.4%>0.3%>0.2%>0.1%,富集程度都是从轻微富集开始到中度富集,只有Cd元素达到显著富集。在不同处理方法下重金属元素的平均迁移率得出:pH值和腐殖酸都能都促进重金属元素的迁移,改变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该论文有图56幅,表34个,参考文献156篇。
其他文献
学位
我国北方大部分路基施工的施工都是在季节性冻土或者长期冻土层上展开的,冻土在冬季负温条件下内部的孔隙水会变成固态冰,进而使得冻土具有类“岩石”的力学特性;同时,冻土内部存在的固态冰、液态水和气体互相混合,使得冻土变形和岩石变形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以及冻土在外荷载作用下的流变性质也比岩石的明显。这些复杂内因以及温度、应力等外界因素导致了工程竣工后,路基上部道路、构筑物发生失稳破坏、路面鼓包开裂等现象
一般认为无烟煤不易自燃,而阳泉矿区的高变质无烟煤层开采过程中时常遇到煤中非均质赋存的伴生硫铁矿物,导致煤自然发火,严重威胁着煤矿安全开采。论文以阳泉矿区4个典型工作面的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煤中内在黄铁矿、伴生硫铁矿物及其氧化产物对煤自燃的影响规律,揭示了伴生硫铁矿物诱发无烟煤自燃的机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实验研究得出,煤与伴生硫铁矿物中硫的赋存形态均以
学位
目前,湿式治理方法存在对呼吸性粉尘捕集效率低、能耗成本高、喷头易堵塞、现场适用性差等问题,而气液两相雾化降尘是一种不易堵塞、成本低廉的强动力方式,但目前国内外此类技术及理论对呼吸性粉尘的治理缺乏针对性。尤其,涉及低气、水压力下的超音速气动雾化相关理论研究较少,细观动力学特性及捕尘机理还未明确,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对超音速汲水式气动雾化细观动力学特性及捕尘机理
随着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新型可持续能源日益成为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能源,其中光伏发电由于无噪声、无污染排放、清洁等优点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未来重要电力来源之一。虽然光伏发电系统运行的关键技术日渐成熟,但伴随光伏发电系统而来的电气安全和效率问题却严重制约着其广泛发展与应用;如何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抑制和降低电压和电流冲击对设备与系统的损害、预防火灾等问题,日渐成为国内外光伏
随着移动网络的普遍应用和GPS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包含位置信息和文本信息的空间Web对象(简称空间对象,如兴趣点、用户签到记录等)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空间-文本数据,以空间-文本数据为背景的两种高度相关的空间关键字查询和兴趣点推荐技术正成为当前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LBS)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当前空间-文本数据的查询与推荐领域中亟待解决的空间关键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瓦斯含量逐渐增大,高瓦斯突出矿井数量逐渐增多,瓦斯治理成为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的首要问题,但瓦斯抽采技术的不同决定了其抽采效果及适用条件的不同,而瓦斯抽采技术分类是提高瓦斯治理效果重要措施之一。本文结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回采过程中采场覆岩裂隙演化过程及瓦斯运移特性、瓦斯富集区、瓦斯抽采技术适用性、抽采技术分类、抽采组合模式及抽采效果,并分析现场实验数据
采矿废水中的不同类型污染物污染了水源和生态环境。本论文以处理矿山废水、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对采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油类物质以及重金属离子进行处理。先合成金属氧化物并将其负载到二维载体中测试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光降解性能,然后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三维石墨烯对废水中油类物质和重金属离子进行处理,具体得出以下结论:分别合成了纳米二氧化钛(TiO2)、氧化锌(ZnO)和二氧化锡(SnO2)并将其负载到蒙脱土、
能源结构分为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各种能源消费占总消费量的比例称能源消费结构。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是由资源、经济、发展等情况决定的。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技术成熟,使用安全可靠,价格相对较低,因此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但这种能源消费方式直接导致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增加,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可以看出,优化能源结构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核能、水电等清洁能源短期内难以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