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鲁迅研究无疑是最受关注并且也是成绩最为丰硕的学科之一;但也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甚至针锋相对的鲁迅认知,从而留下了更多的疑惑。论文发现当下与当下之后是鲁迅最根本的两种思维方式,并且由此发现隐藏于其后的更重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事求是观。而这些并未被历来的许多鲁迅研究者所注意。正是由于鲁迅如此实事求是地对当下与当下之后的“对子”式的同等坚持所呈现出来的思维三角,才形成了鲁迅深刻多样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论文分为四大部分: 导论部分是对学术史的回顾和概念的界定。 第一部分讨论了鲁迅的当下:体现在生活世界中的生存与生活、家庭与婚姻以及为人处世上的现实感和并置性:在文学中追求当下真实的文学观,文学主题和题材的现实感,创作手法表现出断裂并置和整体化的倾向,思想内涵上强调凸显主体精神等方面。 第二部分讨论了鲁迅的当下之后:体现在生活中的生存忧虑、行动延宕和命运关注;文学中的追求当下之后真实的文学观,文学主题与题材的之后式呈现,思想内涵中的多疑性和彻底性以及文本架构的之后忧虑等方面。 第三部分讨论了当下与当下之后的哲学和现实层面的一般关系,而后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了鲁迅的当下与当下之后。对鲁迅而言,当下与当下之后同等重要,二者是以“对子”的方式同时出现的。二者具有互相肯定、互相反对、互相拯救、互相约束的一种内在张力。 第四部分讨论了鲁迅实事求是视野下的当下与当下之后的几大困境。实事求是也是鲁迅根本的思维方式。由于实事求是地对当下和当下之后的同等坚持,放大了当下与当下之后之间的固有矛盾,使鲁迅陷入了深刻的困境。比如,中间物意识是在当下之后对当下的否定中坚持了某种当下。而虚无主义是在强调当下之后的基础上,在“之后”式的连续追问中,否定了当下和当下之后的任何基础而变成了纯粹的“之后”式的虚无。反抗绝望也是当下与当下之后矛盾关系的表现:绝望是中间物意识发展到虚无主义的必然结果,是“之后”的深化;但鲁迅的当下拯救了他的当下之后的追问,所以要反抗绝望。这些都是鲁迅实事求是地对待当下与当下之后造成的鲁迅困境。此外,困境还表现在鲁迅的“说”与“不说”的写作困境以及“离去—归来—再离去”的人类生存困境等方面。 结语部分简单总结了鲁迅的思想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