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失血性休克死亡是交通事故、医疗责任事故以及刑事犯罪中一个常见的死因。目前对于失血性休克的研究,多集中于失血性休克的补液治疗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面,而对失血性休克中出血至死亡所经历时间的推断,则报道甚少。至今对失血性休克发生后伤者存活时间的推断,仍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也成为法医病理学上的一大难题。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是机体遭受缺血、缺氧、创伤、感染等各种应激性刺激后诱导HSP70基因的表达而产生的一种热休克蛋白,它可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本实验主要研究大鼠失血性休克后海马中HSP70蛋白的表达和其死后稳定性,并探讨其法医学意义。方法:1、选材:实验动物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饲养的健康的清洁的SD大鼠105只,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失血性休克组、创伤对照组和死后稳定性组。失血性休克组与死后稳定性组采用改良Wigger’s失血性休克模型,创伤对照组参照Feeney’S自由落体模型装置制作大鼠脑挫裂伤模型;2、取材:在失血性休克/创伤后不同时间点取大鼠海马组织;3、对取材海马组织石蜡包埋切片进行HE染色光镜观察;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HSP70染色;5、使用SPSS 10.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失血性休克1小时后,海马组织和血管壁即可见HSP70阳性表达,此后表达逐渐增强,至2小时呈强阳性表达(P<0.01),部分锥体细胞核内也可见阳性表达。创伤对照组仅在血管壁和红细胞见HSP70阳性表达,海马组织HSP70表达呈弱阳性。死后稳定性组表达情况与休克2小时组相似(P>0.05)。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海马中HSP70蛋白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呈现出逐渐升高-高峰期的变化,其表达水平在伤后2小时达到高峰,且在-20℃条件下,死后稳定性好。因此,HSP70蛋白可作为法医学失血性休克后个体存活时间推断的一个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