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岭南医家陈焕堂的《仲景归真》现存版本共有5种:①《岭南中医药文库·典籍系列》据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仲景归真》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光华堂刻本的影印本;②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仲景归真》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光华堂刻本;③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仲景归真》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四美堂刻本;④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藏《仲景归真》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五云堂刻本;⑤台北市立图书馆馆藏台湾省嘉义市民国五十二年(1963年)版。本论文收集了前3种版本,初步完成了《仲景归真》点校和整理工作,以及陈焕堂的学术思想研究。本研究归纳《仲景归真》的伤寒学术观点。该书是一部推崇医圣仲景《伤寒论》原意的著作,陈焕堂力倡回归《伤寒论》,详论《伤寒论》对《黄帝内经》学术的继承关系,反对时人畏用伤寒方,详述方理为《伤寒论》方辩护,指出伤寒发病不分南北、不分四季,并对风寒分立、传经、治法和剂量等问题都有深入阐发。本研究分析了《仲景归真》对明清流传颇广的陶节庵和张景岳两家伤寒学说的批评意见。陈焕堂批判陶节庵开了变异医圣仲景《伤寒论》法度之先例,使后学误会伤寒为险症,误会麻黄汤、桂枝汤等凶险难用,使后学不能辨别伤寒,习用轻小的方剂来治伤寒等种种恶劣影响。指出张景岳不分中风、伤寒,不辨麻黄汤、桂枝汤;太过执着于补法,以致其论伤寒则偏补忌攻,并造成了后世的温补流弊。;误将伤寒之阴虚、阳虚,认作气虚、血虚,故错用熟地、当归等缓药,以治伤寒之急病;对外感病动手即开柴胡,或补阴益气煎,既使太阳之邪为引入少阳,又或令邪气“高枕无忧”而留连加病。这些观点均有学术意义。本研究总结了《仲景归真》对岭南医学的意义,指出该书既反映了《伤寒论》应用于岭南医疗活动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证明《伤寒论》的学术价值,又可指导岭南医家在辨证论治、方证对应和量效关系等方面更好地运用《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