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对女性自我刻板化认知表征的影响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ug_c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刻板化(self-stereotyping)指当人们自认为某内群体的成员时,把伴随此种内群体成员身份的刻板印象内化加诸于自己身上的过程。在自我刻板化的认知表征过程中存在内群体表征与自我表征的认知重叠,而且这种重叠带有方向性,即内群体刻板化信息内化到自我。而自我刻板印象作为刻板印象的一种,强调自我所在群体的群体性特征,与之相反,个体化信息强调个体区别于所在群体的独特特征。本研究认为,个体化信息对于女性自我刻板化认知表征过程中自我与内群体的重叠程度和重叠方向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本研究尝试通过四个实验来考察个体化对自我刻板化认知表征过程的影响。实验一通过2(特质相关性:相关、不相关)×2(特质效价:积极、消极)×2(评价顺序:首次自我二次内群体、首次内群体二次自我)的三因素混合设计验证自我刻板化认知表征过程中自我与内群体的表征重叠。被试为兰州交通大学本科女生。实验结果表明,在刻板印象相关特质上,自我和内群体的表征重叠在首次内群体二次自我条件下比首次自我二次内群体条件下更高。实验二通过2(特质相关性:相关、不想关)×2(特质效价:积极、消极)×2(个体化处理:有、无)的三因素混合设计来探究个体化对自我刻板化认知表征中内群体与自我表征重叠程度的影响,被试为兰州交通大学本科女生。实验结果表明自我与内群体在刻板印象相关特质上相似性的水平在个体化处理条件下显著低于无个体化处理条件下。实验三通过2(性别:男,女)×2(计算机目标:自我,内群体)×2(特质刻板性:女性,男性,无关)的三因素混合设计验证自我刻板化认知表征过程中不仅存在内群体刻板化维度上自我与内群体的表征重叠,而且这种重叠是内群体特质内化到自我的一个过程。被试为兰州交通大学本科学生。实验结果表明女性被试对于女性刻板印象特质的反应时在内群体中比在自我中更快。实验四通过2(个体化处理:有,无)×2(计算机目标:自我,内群体)×2(特质刻板性:女性,男性,无关)的三因素混合设计考察个体化条件是否能够作为一种自变量在女性自我刻板化认知表征过程中内群体信息内化到自我的方向性上起到抑制作用。被试为兰州交通大学本科学生。实验结果表明在女性刻板化特质上,被试在无个体化处理条件下判断内群体比判断自我快很多,而被试在个体化处理条件下判断内群体却比判断自我慢。以上结果表明,自我刻板化认知表征过程中存在自我表征与内群体表征的重叠,并且这种重叠带有方向性,是内群体刻板化信息内化到自我的过程。而个体化信息对自我刻板化认知表征过程中自我与内群体表征的重叠程度和方向都有影响。
其他文献
构建和谐统一的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重要的社会目标,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的研究也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话题。为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我国设立了民族院校来培养少数民族
中国拥有延续数千年的民族文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饮食、风俗、礼仪,它们构成了中国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多民族共存共荣一直是我国的发展目标,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普及,人们把对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逐渐从校外转向校内,改变教育质量从教师开始,对教师的理论学习、科研素养、专业发展都提出了新的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战线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模式、新的评价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于职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