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构建及雄穗分枝数QTL qTBN7-1定位分析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72282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Ls)是进行QTL精细定位及基因克隆的理想材料,是通过回交及自交选择出覆盖作物全基因组的供体片段构建起来的次级作图群体。本研究通过使用掖478与齐319构建了一套包含180份材料的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并对该群体进行了10个性状的QTL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掖478为轮回亲本、齐319为供体亲本,使用在MaizeGDB数据库中筛选出的132个多态性SSR引物,以及根据掖478、齐319全基因组重测序序列设计的68个InDel标记,对导入系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通过连续多代回交并自交,最终获得180份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片段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200个分子标记,背景恢复率达到98%以上。(2)于2016年、2017年在北京昌平和顺义对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进行两年四点田间表型鉴定,大部分性状的变异率均小于15%,说明本实验的误差控制较好。共检测到5个玉米农艺性状72个QTL,其中13个株高QTL,穗位高24个、雄穗长13个、雄穗分枝数18个、节间数4个;以及5个玉米穗部性状43个QTL,其中11个穗长QTL,6个穗粗QTL,6个穗行数QTL,10个粒长QTL,10个粒宽QTL。(3)染色体片段导入系CL103在bin7.02区域控制雄穗分枝数QTL,通过与掖478回交构建次级群体开展精细定位工作。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将该主效QTL定位在第7染色体110,088,645-110,160,101 bp区域,LOD值为25.06,可解释11.47%的表型,加性效应为1.74。该精细定位区间包含14个候选基因,包括已报道的玉米雄穗分枝数突变体基因ramosa1(ra1)。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候选基因ra1编码拟南芥同源顺反异构酶家族蛋白,该基因在玉米雄穗中表达量较高,能够显著增加雄穗分枝数。
其他文献
近年来,各类便携式电子产品的相继问世,促进了各类新型储能器件的发展。在各种候选器件中,具有高功率输出、长寿命和快速充放电特征的超级电容器(SC)是重要一员。最近,柔性超级电容器(FSC)受到广泛关注,并展现出一定的应用前景。除了具有传统SC的优点外,FSC还具有灵活性高、重量轻、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同时提高FSC的能量密度和机械柔韧性是具有挑战性的,该目标的实现需要FSC器件的电极材料具有高的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中特别提出要重点整治十大污染行业,如炼焦、印染和造纸等,并在“十三五”期间执行更加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目前,相关企业的废水处理均以
以直立穂型为特点的辽宁水稻引领了中国超级稻的发展,而这类水稻的适口性一般并不理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已经逐渐转向对食味品质的需求,明确该类水稻的适口性
安全一直是民航领域的焦点,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是保障空中交通安全的重要机构,其以保障飞机安全运行作为工作目标。近年来,管理者发现,虽然安全管理手段不断多样化,但事故发生的比例却未明显降低。迫于压力,国际民航组织各缔约国逐步建立起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绩效管理即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XX进近管制室管制员的安全绩效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将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与剖析,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改进优化,构建
全球交通事故数据表明,翻滚碰撞虽然发生概率较低,但造成的人员死亡比例相比其他碰撞形式要高得多。因此,为了减少在翻滚碰撞中的人员伤亡,有必要对翻滚碰撞的安全性进行深入
目的:妊娠高血压疾病(HDCP)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孕期暴露于高水平空气污染可能引发HDCP,但相关流行病学证据十分有限。本研究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因
加工中心可靠性试验存在试验周期长、试验成本高的问题,尤其是性能衰退试验,鉴于时间成本和经济原因,在实验室内几乎无法完成,因此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和仿真能力,构建虚拟
接触网是牵引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电力机车安全运行的前提。随着电力机车运行时速的不断提升、运行密度的逐步的加大,机车受电弓在从接触网上取流的同时,对接触网
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常使用,且具有丰富的语用意义和价值。主要包括“难道”、“莫非(莫不是)”、“岂X”、“怎X”、“何X”等词语。其中“难道”、“莫非(莫不是)”、“岂X”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它们有时在句中表示反诘语气,有时表示揣测语气,学生是否能够分辨、如何分辨、根据什么分辨是本文研究主要出发点。论文以初高中语文教材为基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在绪论部分,采用文献法,结
国内外学者对机床的热误差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热误差控制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难以克服热误差的动态特性,实际应用困难。本文以“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