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家庭规模与农村居民的教育获得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wat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机会总量的增加,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也随着不断延长;然而农村的教育质量却每况愈下,农村的辍学率居高不下,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省的问题。本研究以农村居民的教育获得为因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与多分类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影响农村居民教育获得数量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比不同时代的变化与特点。而年代的划分主要是基于我国建国后的教育实践,大致经历了三个较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开始,教育制度定型时期;第二阶段为文革十年动乱时期;第三阶段为1977之后高考制度恢复、重点学校制度恢复,教育发展时期。通过定量的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教育在父辈与子代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但对于特定的职业阶层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如农村上层职业(管理人员/村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在1977年之前对农村居民教育获得没有统计显著性,1977年后父辈的职业阶层对子代教育年限的获得优势才凸显。而父亲职业为普通职员群体和受访者性别这两个变量在所考察的时段里一直都对农村居民的教育获得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性别变量,都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体现了性别在对农村居民教育获得上的一贯强势作用力。在父辈的教育背景方面,随着父母教育水平的提高,父辈文化背景对子代教育获得的影响越明显。另外,在农村,家庭子女数对家庭教育资源的稀释作用较明显,而且这种作用主要是针对女孩:对于农村家庭中的女孩而言,家庭子女数每增加1个,女孩的受教育年限平均就会降低0.27年,而对男孩并未显示统计显著性。此外,笔者通过对农家三代教育获得的访谈,考察定量研究客观背景因素影响之外的其它作用力对农村居民教育获得的影响,访谈结果显示了父辈教育观念与教育态度、父辈的教育策略与教育行动、家庭的社会网络资源等因素对个体教育获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是一篇关注当代青年择偶观的文章。文章从时下流行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选取样本。研究当代中国青年中哪些人走上电视相亲节目,以及从电视相亲节目所折射出的当
本研究以广州的日本企业中的中日雇员在工作场所中的日常行为与互动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背景对雇员工作行为与工作价值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中日
本研究从人力资本、社会关系网络、制度背景三个层面,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个
我国农村青年向城市地区以及工业发达地区的流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庞大的群体中,女性占大约三分之一,她们是一个流动的群体,常年往返于乡村和城市之间,其中,一部分女性最终
无背景大学毕业生是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群体,由于缺乏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使其在竞争日益激烈、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随着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