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斑点马毛色形成分子机理的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ny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品种之一,经过漫长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了抗病力强,易增膘,掉膘慢,耐寒冷,耐粗饲,合群性好等特征。被毛浓密,毛色复杂。其中,斑点毛色的表型丰富多样,有均匀分布全身的斑点,也盖毯子般分布的斑点,而且斑点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本研究以蒙古斑点马(成年马和胚胎)为实验对象,基于以往对马属动物毛色的研究基础上,对可能的多个与毛色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鉴定,确定出它们在毛色上产生差异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现得出的结论如下:1.蒙古斑点马毛囊形态学研究:蒙古斑点马毛囊结构与主要由毛干、毛根两部分构成。通过HE染色结果发现蒙古斑点马黑色皮肤组织和白色皮肤组织中的色素分布有明显的差异,黑色素细胞主要分布于黑色皮肤组织表皮和毛囊毛球部位,而白色皮肤组织相应的位置未发现有黑色素沉积。2.蒙古斑点马毛色形成的转录组学研究:本研究中蒙古斑点成年马和胚胎各6个RNA测序文库过滤后最终获得约500 M(million),275 M(million)有效数据。蒙古斑点成年马黑和白色皮肤组织文库中的所有m RNA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共鉴定出740个基因的表达量在黑白两种不同颜色皮肤组织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109个基因在蒙古斑点马黑色皮肤组织表达量较高,215个基因在蒙古斑点马白色皮肤组织表达量较高。蒙古斑点马胚胎黑和白色皮肤组织文库中的所有m RNA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共鉴定出660个基因的表达量在黑白两种不同颜色皮肤组织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197个基因在蒙古斑点马胚胎黑色皮肤组织表达量较高,59个基因在蒙古斑点马胚胎白色皮肤组织表达量较高。功能分析中对蒙古斑点成年马黑色皮肤组织差异表达的109个基因进行了GO注释。结果,差异表达的109个基因被显著注释到26条GO通路上,其中,生物过程注释到13条通路,细胞组成注释到7条通路,分子功能注释到6条通路与色素相关的基因有TYR、TYRP1、DCT、PMEL、GPR143。对蒙古斑点马胚胎黑色皮肤组织间差异表达的197个基因进行了GO注释。结果,差异表达的197个基因被显著注释到21条GO通路上,其中,生物过程注释到9条通路,细胞组成注释到5条通路,分子功能注释到7条通路与色素相关的基因有TYR、TYRP1。蒙古斑点成年马及胚胎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KEGG分析。结果显示,蒙古斑点成年马显著富集到11条通路(P<0.05),其中TYR、TYRP1、DCT富集在Tyrosine metabolism,Melanogenesis通路上。胚胎显著富集到12条通路(P<0.05),其中TYR、TYRP1、DCT富集在Melanogenesis通路上。最后对成年马与胚胎黑色皮肤组织中的差异基因做出交集分析发现TYR、TYRP1、DCT、PAX3、DAPL1、LOC1117690506在胚胎和成年马中都有表达。3.蒙古斑点马毛囊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蛋白定位:在蒙古斑点马毛囊中,TYR和TYRP1蛋白在毛囊的毛球部位不表达。DCT在黑色素沉积的毛囊毛球的毛母质部位有表达。
其他文献
玻璃化冷冻法保存卵母细胞,不仅可以建立优良畜种卵母细胞库,实现快速繁殖,而且也是保护特殊或濒危物种的有效手段。本文旨在研究冷冻与未冷冻GV期驴卵母细胞培养至不同发育阶段基因表达及甲基化的差异,从而探究冷冻对驴卵母细胞损伤机制。本研究分别将GV期驴卵母细胞未冷冻(对照组)和玻璃化冷冻(实验组)体外成熟培养0 h、20 h与40 h,对六组样本分别进行单细胞转录组与单细胞甲基化测序分析,结果如下: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网建设事业快速推进,并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大量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公路进入了维修养护时期,为了阻止老旧路面状况持续恶化,保持路面的使用性能与服务质量,需根据路面实际情况在不同阶段选择适用的养护手段对路面进行养护。微表处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具有造价低廉、施工周期短以及开放交通快等优点,已在我国得到大力推广。然而,微表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效果
驯鹿是生活在环北极地区的大型反刍动物,在土地贫瘠、植被稀疏、冰雪覆盖的严酷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的进化选择,形成了其自身特有的生物学性状。它能适应极昼或极夜环境,喜寒厌热,嗅觉灵敏,不耐粗饲。驯鹿主要以北极苔原上的植被为食,尤其喜食苔藓和地衣,且这两类植物是其生命维持必不可少的食物。但导致驯鹿这种特殊食性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驯鹿基因组与转录组数据,挖掘出与驯鹿食性密切相关的基因,
NAC(NAM、ATAF和CUC)转录因子家族与植物抵抗逆境和生长发育关系密切。沙冬青(Ammopiptanthus)是中国西北荒漠区特有的常绿阔叶强抗逆植物,有蒙古沙冬青(A.mongolicus)和新疆沙冬青(A.nanus)两个种。本研究利用酵母自激活体系对克隆自蒙古沙冬青的AmNAC2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了转录激活活性分析,并利用RT-q PCR技术对该基因进行了表达分析,同时构建了该物种A
风沙区公路常年经受风蚀与沙埋危害,对于公路风沙防治一般都从植物治沙、化学治沙与工程治沙方面入手。基于机械沙障可进行工业化生产、便于施工、可拆卸重复使用等特点,在工程治沙中被广泛应用。当前,对机械沙障的研究多针对单排沙障的高度、孔隙度、几何形状等参数的确定,有关双排沙障设置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设置双排沙障在公路边侧对公路予以保护,以沙障与地面的立面角度为研究要素,进行室内风洞模拟试验,探究出能发
银屑病由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它是一种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大量研究表明银屑病与患者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对患者采用心理干预措施可缓解患者病情,减弱患者抑郁、焦虑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内蒙古地区,蒙医心身互动疗法(Mongolian mind-body interactive psychotherapy,MMIP)是一种以叙事治疗和催眠为主的心理治疗,根据之前临床研究结果,MMIP治愈多名银屑病患者,
道路交通环境的单调性被人们认为是驾驶疲劳中最为常见且重要的外部诱发因素。道路的单调性主要是指车流量小,路边的视觉刺激是重复和单一的。单调的道路环境会给驾驶员带来消极的影响。由于草原道路具有交通流量小,长直线较多,路侧的景观和线形是单一的等原因,使得驾驶员在单调的草原道路上行驶时,极易引发疲劳感觉。草原道路的驾驶疲劳现象已经严重威胁到交通安全,对草原道路驾驶疲劳的评估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一种
本研究以毕克齐山药(B1)和大和长芋山药(DHCY)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块茎的形态指标、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及相关酶的活性,从本实验室前期通过高通量测序完成的山药块茎转录组数据中,得到AGPase大亚基基因(AGPL1),己糖激酶基因(HXK3)、果糖激酶基因(FRK2)序列,采用RT-PCR技术克隆AGPL1、HXK3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
风沙灾害是毛乌素沙地穿沙公路路基边坡稳定性低的主要原因,道路两侧多采用种植沙生灌木的方式防风固沙。由于沙生灌木不易种植,成长缓慢,多采用草木灰施肥,加速植物生长发育。本文通过研究毛乌素沙地穿沙公路边坡土中掺加不同掺量草木灰,对路基边坡力学稳定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为草木灰在路基边坡防护的应用提供依据。本文以国道338与省道215交界处路基边坡坡顶、坡中、坡底三个坡位沙土为研究对象,以剪切破坏为研究背
论文以TGS-2型太阳能-热泵联合干燥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空载试验和带载试验,研究了干燥过程中干燥室内不同位置处干燥介质热空气的温湿度场、气流场分布规律,分析了干燥装置结构对温度场和气流场的影响关系,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苜蓿干燥装置内气流温度场、流速场进行仿真,在此基础上对干燥装置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及仿真。通过空载试验得出两级迂回级联式干燥室内温度场分布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