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在执行工作记忆任务时,脑区激活情况较正常对照有无差异,小脑激活有无异常。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12名ADHD儿童(9名男孩,3名女孩,年龄为10.5岁±1.4岁)和12名在性别、年龄、利手、受教育程度方面相匹配的正常儿童(年龄为10.6岁±1.6岁)。病例组中7名以注意缺陷型为主,5名为混合型。2、试验任务:分类N-Back任务该研究所采用的刺激范式为分类N-Back范式。刺激由E-Prime软件产生,经AVOTEC投射系统投射到屏幕上。按键反应被记录,用来获得行为学数据,主要为正确反应率和平均正确反应时。3、影像学数据采集采用Philips Intera Achieva 3.0 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应用8通道SENSE头线圈。首先进行常规T1WI、T2WI及DWI扫描,以除外器质性病变。fMR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梯度平面回波(EPI)序列(TR/TE=2000ms/30ms,FOV=230mm,矩阵=64×64,层数=32层,轴向层厚=4mm,扫描层面平行于前后联合连线(AC-PC)。高分辨3D—T1WI结构图像的扫描,采用梯度回波序列(GRE)(TR/TE=9.6ms/4.6ms,FOV=230mm,矩阵=256×256,层数=128层,层厚=1.2mm)。4、数据分析行为学数据分析用SPSS10.0软件完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fMRI数据的预处理和统计分析用SPM2软件完成。用Talairach软件(version 1.1)读出各激活脑区。最后对各组的小脑激活强度和该组被试的平均正确反应时和正确反应率做简单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DHD儿童的平均正确反应时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ADHD组:[695.3±76.3]ms;对照组:[645.9±89.0]ms;P<0.05),正确反应率较对照组显著减低(ADHD组:[78.9±5.5]%;对照组:[83.4±4.9]%;P<0.01)。组内分析对照组,双侧小脑后叶激活较为明显,右侧额中回(BA6、8、46)、左侧顶下小叶(BA40)、右侧顶上/顶下小叶(BA40、7)、左侧楔叶(BA19)和右侧楔叶/枕下回(BA18、19)亦可见不同程度地激活。病例组,右侧小脑后叶激活较为明显,另外右侧顶叶中央后回(BA40)亦见激活。组间分析病例组左侧小脑后叶激活强度较对照组减弱(P<0.05);但未见激活强度大于对照组的脑区出现。相关分析两组小脑后叶激活强度和该组被试的平均正确反应时和正确反应率间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1、ADHD儿童在执行n-Back工作记忆任务时显示左侧小脑后叶功能低下。2、行为学数据和小脑后叶功能图像激活强度间无显著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小脑既参与运动的调节,又参与工作记忆等认知行为的控制。3、左侧小脑功能低下及其所在的“额—丘脑—小脑”神经回路功能的失联接,可能是ADHD儿童不同程度认知行为障碍和不同程度运动缺陷的神经基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