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垂体催乳素瘤(prolactinoma,亦称prolactin-producing tumor或prolactin-secreting tumor,简称PRL瘤)是内分泌系统较常见的疾病之一,且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主要表现为闭经、泌乳以及巨大瘤体对中枢其它部位(如动眼神经、外展神经)的压迫,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长期以来,尽管人们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对PRL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至今关于PRL瘤的病因除继发于下丘脑病变外,是否可原发于腺垂体、以及其发病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文拟采用同胞(Sibs)大鼠的垂体移植于肾囊,探讨垂体PRL瘤可原发于腺垂体的可能性、并检测原位与移植垂体PRL瘤形成过程PRL基因的表达以及分析其5’远端调控序列突变的差异性,以揭示垂体PRL瘤的病因及其主要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实验过程中,首先我们建立了异体垂体移植于SD雄性大鼠肾囊内的动物模型,即每只大鼠除具有本身的原位垂体外,在肾囊部位还有另一异体垂体,经E2作用120天后,经形态学观察和RT-PCR法检测PRL基因表达等,证明了垂体PRL瘤原发于腺垂体的可能性。接着克隆了PRL基因5’远端调控序列-1206~-1966间片段,测序分析原位与移植垂体PRL瘤形成过程,两者PRL基因5’远端调控序列突变的差异性,初步阐明原位垂体PRL瘤与移植垂体PRL瘤中PRL基因高表达的主要分子机制。 结果如下:(1)经E2作用120天后,加药组大鼠体重为184.33±18.27g,下降至对照组大鼠体重429.67±41.78g的42.90%(P<0.01);对照组原位垂体和移植垂体的重量分别为13.08±2.47mg和3.42±0.99mg;加药组原位垂体和移植垂体的重量分别为153.58±82.79mg和70.92±46.16mg,均较对照组增加达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