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急性发作期重度及危重度支气管哮喘(简称严重哮喘)的临床概况及特点;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值与严重哮喘的相关意义以及单纯严重哮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余确诊严重哮喘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严重组与非严重组有家族遗传史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严重组有家族遗传史多见。严重组与非严重组吸烟史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严重组吸烟多见。严重组与非严重组起病年龄(24.68±20.15 VS29.75±18.49)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严重组起病早;严重组与非严重组<14岁起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严重组多见。2、严重组与非严重组住院年龄(40.32±13.89 VS 35.92±8.49)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严重组住院年龄大。严重组与非严重组住院年龄<45岁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非严重组<45岁住院多。严重组与非严重组住院年龄>45岁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严重组多见。严重组与非严重组病程(15.61±11.76 VS 8.93±9.87)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严重组病程长。严重组与非严重组病程病程10年以上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严重组病程10年以上多。3、呼吸道感染为主要发病诱因,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哮喘合并肺部感染及过敏性鼻炎最多见;严重组与非严重组合并肺部感染及过敏性鼻炎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严重组合并肺部感染、过敏性鼻炎多。严重组与非严重组同时合并两种以上合并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严重组多见。4、严重组与非严重组外周血白细胞值、中性粒细胞值增高及嗜酸性粒细胞值增高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严重组外周血白细胞值、中性粒细胞值增高多见,非严重组嗜酸性粒细胞值增高多见。单纯严重哮喘组中性粒细胞值增高及嗜酸性粒细胞值增高的比率分别为(56.52%VS 20.29%)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单纯严重哮喘中性粒细胞值增高多见。治疗后FEV1检查,严重组与非严重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行FEV1检查有不能真实反映发作时气道阻塞情况的可能。5、严重组与非严重组住院时间(12.89±10.11 VS 10.67±8.92)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严重组住院时间长。严重组与非严重组治疗中地塞米松剂量/天(14.98±9.46 VS 8.46±3.29)及疗程(7.49±5.28 VS5.27±4.61)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严重组地塞米松剂量/天大,疗程长。严重组与非严重组治疗中甲基强的松龙剂量/天(68.74±57.61 VS32.17±19.48)及疗程(2.96±1.45 VS 1.37±1.56)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严重组甲基强的松龙剂量/天大,疗程长。6、单纯严重哮喘A组(中性粒细胞值正常组)与B组(中性粒细胞值增高组)在性别、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症状、体征、治疗后FEV1及FEV1/FVC%、住院死亡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住院年龄在14~20岁及>60岁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A组14~20岁多见,B组60岁以上多见。两组病程在10~20年及>20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均多见于B组。两组住院时间(12.700±9.27 VS 13.086±11.17 P<0.05)比较有明显差异,B组住院时间长。7、两组治疗前、治疗72小时PaO2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B两组治疗12小时PaO2值(83.61±9.42 VS 78.93±13.23)及治疗24小时PaO2值(85.4±9.84 VS 80.47±12.98)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B组PaO2值改善明显欠佳。A、B两组治疗中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剂量/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B两组治疗中地塞米松疗程(5.96±4.65 VS 6.89±4.71)及甲基强的松龙疗程(2.13±1.80 VS 2.74±1.47)比较均有明显差异,B组疗程均长。结论1、中老年哮喘患者及有家族遗传史、吸烟史、起病年龄早、病程长、同时合并两种以上合并症哮喘患者更易发展成严重哮喘。2、严重哮喘外周血白细胞值、中性粒细胞值增高多见,嗜酸性粒细胞值/比值增高少见,提示中性粒细胞有可能参与哮喘病情恶化机制。3、PaO2值变化是哮喘严重程度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治疗中注意PaO2值监测,尤其在治疗24小时内。4、严重哮喘的治疗需要大量激素,尤其是甲基强的松龙足够剂量的治疗;呼吸道感染是哮喘最主要诱发因素,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对感染的控制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