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民粹主义极端强调平民或大众的价值,认为一切政治取得合法性的前提和根源是服从民意,并要求在普通民众参与下进行社会变革。民粹主义最早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中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俄罗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催生了大量的小资产阶级,民粹主义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表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十月革命前期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并一度有广泛的影响力,以至于民粹主义在争夺话语主导权的过程中可以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一较高下。然而,因为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在以列宁为首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者的抵制和批判下,民粹主义最终只能偃旗息鼓,被俄国人民抛弃。马克思主义由此在俄国更加蓬勃发展起来,并最终带领俄国人民迈向了人类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时代。一个多世纪以来直到现在,列宁对民粹主义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对真理的追求,依然对整个世界尤其是中国具有重要的价值。试看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民粹主义若隐若现,裹挟着一批缺乏理性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民众试图冲击现有的社会主流意识和社会结构,我们需要对此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慎重。研究列宁对民粹主义的批判,既具有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节点进行梳理和探讨的理论意义,也具有尝试在列宁时代的批判与当下中国警惕民粹主义的实际工作之间建立联系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命题提出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民粹主义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界定,同时指出了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论述了俄国民粹主义的发展概况。主要从俄国民粹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衰落三个阶段进行论述。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批判,这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列宁分别对民粹主义经济观、民粹主义社会观、民粹主义革命观进行了批判,本文对此进行了重点阐述。第四部分着重阐释了列宁批判民粹主义的当代价值。我们既要学习列宁“坚持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念,又要警惕当代中国民粹主义的“精英无能”臆断、“民意至上”幻想和“民族中心”躁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危机。最后,本文强调,民粹主义只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阶段性产物,是某种社会问题产生后的条件反射,我们在运用马列主义警惕和批判民粹主义、呼唤回归理性社会的同时,也应积极地去化解民粹主义反映出来的种种现实问题,消除可能产生民粹主义的社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