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特点(附235例分析)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an860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235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初步总结大肠息肉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内镜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03月至2014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肠镜检查发现、组织活检病理结果证实的大肠息肉235例,将其分为大肠腺瘤性息肉组和大肠非腺瘤性息肉组,对其临床发病特点及内镜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14年03月至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肠镜检查的患者4289例,其中大肠息肉235例,包含腺瘤性息肉141例及非腺瘤性息肉124例。共检出大肠息肉399个,其中腺瘤性息肉253个,非腺瘤性息肉146个。大肠息肉患者男性143例,女性92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93岁,青年人(≤40岁)占13.62%,中年人(40~60岁)占33.19%,老年人(≥60岁)占53.19%。患者主要症状以便血、腹痛、腹泻多见,各占45.11%、34.89%、23.83%。单发息肉162例,多发息肉73例。左半结肠息肉168例,右半结肠息肉41例,全结肠息肉26例。息肉直径≤1cm者223个,1cm<直径<2cm者114个,直径≥2cm者62个;基底部形态有蒂58个,亚蒂134个,无蒂207个;外观形态呈分叶状58个,不呈分叶状341个;表面发红充血或糜烂167个,表面光滑、色泽正常者232个;出现不典型增生49例,癌变4例,未见不典型增生或癌变者182例。大肠腺瘤与非腺瘤性息肉在性别、体重指数(BMI)、息肉分布部位、息肉基底部形态这些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年龄、息肉大小、外观形态(是否呈分叶状)、表面性状(有无发红充血糜烂)、不典型增生或癌变、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及大肠腺瘤或大肠癌病史这些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老年、男性,出现便血、腹痛症状可作为大肠息肉发生的报警信号;2、老年人,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大肠腺瘤或大肠癌病史,息肉直径≥2cm、呈分叶状、表面发红充血或糜烂、伴不典型增生或癌变者,发生大肠腺瘤的可能性大。
其他文献
目的:  1.依据问卷编制程序,基于知信行理论为框架和基础,采用访谈、查阅相关资料、参考国内医患关系研究相关内容编制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及文化背景的患者就医美德知信行问卷,并
目的:喉癌约占全身癌肿的1%-5%,在耳鼻咽喉的恶性肿瘤中,约占7.9%-35%。目前大量的基础研究表明,血管的生成是实体肿瘤生长、发展、转移的关键。肿瘤微血管密度与其恶性表型及其生物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的生成及其对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和纤溶状况的影响,以揭示冠心病介入术后缺血心肌再灌注所引起的氧自由基爆发,进而引起的血
目的:探讨survivin的表达在食管鳞癌(ES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p53、Bcl-2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p53和Bcl-2蛋白在50例ESC组织
一直以来,肝脏穿刺及病理活检始终被认为是评估肝脏纤维化的金标准。众所周知肝脏穿刺作为一种侵袭性操作,会带来出血、感染等并发症,而由于样本误差,观察者误差所带来的误诊率也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许多组织、器官缺血后能在短时间内重新获得血流灌注。然而有时这种血流再灌注却加重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此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肾是
目的:1 中重度前列腺增生症在我国目前仍是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中出血及术后长期血尿是影响手术效果及增加患者死亡率的重要因素。有文献报道术前使用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