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悖论性的存在物,本体论恰恰是人的悖论性存在方式在哲学上的投射。本体论是关于存在及其存在样态的学问。它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出现了“本原”、“存在”、“实体”、“本体”、“生存”这五大具体范式。本体论本身也是哲学得以存在的最深刻根据。马克思坚持正确的历史态度,批判地继承了这一理论传统。旧唯物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其自身所固有的优点:一是同自然科学紧密相联,张扬了一种科学精神和实证态度;二是彰显了强烈的现实主义情结。作为一个旧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本人也曾有过这种旧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由于坚持单极思维方式,旧唯物主义仅仅从客观世界、外部世界和自然界出发去解释和说明问题,从而暴露出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弊端。正因为此,旧唯物主义主张“直观”的认识方法,把其所“唯”之“物”仅仅局限在自然界。马克思继承了旧唯物主义但又不囿于旧唯物主义,不仅要坚持直观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补充以实践的思维方式,以此去解释和说明世界,从而走出了一条“既上得去,又下得来”的新哲学道路,从而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在马克思本人看来,物质本体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与主观、意识、思维相对的客观世界、外部世界;二是指整个世界,揽括了全部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这本身来源于自然界。从主体际和时间发生学的意义上着眼,物质本体的前一种含义会消融于后一种含义之中。由于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活动的革命性意义,单独用意识上的“直观”去看待人,所以它把人看成是抽象的人、静止的人。进而不能科学地解释社会历史问题,从而把现实世界排除在唯物主义的视野之外,和唯心主义一样走向了唯心史观。但是,在新唯物主义的视野中,现实的人得到了科学而合理地说明。这样,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问题,把现实世界纳入了唯物主义的视野。因此,探讨马克思的物质本体论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