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对于托妮·莫里森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宠儿》、《所罗门之歌》、《最蓝的眼睛》三部作品中,《家》、《爵士乐》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在研究视角方面,对于小说中的空间问题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选择空间理论为理论基础,对托妮·莫里森的城市小说进行解读,从而扩大对托妮·莫里森小说的研究视野,使其城市小说这一类型得到足够重视,同时也深入理解黑人在城市中的生存和精神问题。在阅读了托妮·莫里森的所有已出版小说之后,本文主要对托妮·莫里森的三部城市小说——《所罗门之歌》、《爵士乐》和《家》进行研究。这三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美国黑人在城市中的不平等生存与精神境遇。学习了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以及索亚的“第三空间”等理论之后,论文以空间理论为基础、以空间叙事为研究方法对托妮·莫里森的这三部城市小说进行分析,探讨了作为物理空间的城市与黑人的关系,从而对交通工具、城市街道、房屋等一系列城市景观进行解读。论文又进一步分析了黑人在城市中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娱乐生活),以表现小说中他们对于城市精神法则的顺从与叛逆,从而揭示出黑人群体如何改善自己的生存与精神境遇,重建城市乌托邦,获得重新进入城市的权利。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首先,黑人必须获得一定的物质空间,不管是在城市道路、房屋还是城市其他空间中,黑人都要获得与白人同样的空间,从而建立起黑人的社区。其次,要重视黑人的民族文化。这不仅需要白人对黑人优秀文化的认可与接受,更需要黑人群体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最后,黑人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活空间理想。这种空间不应该建立在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之上,而是要树立正确的城市神话,把城市视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地方,而不仅仅是赚钱的地方。因此在谈论黑人进入城市的权利时,我们不仅仅是单纯地讨论民族平等,黑人获得与白人平等的地位与自由,还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出发,为黑人找到一条合适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