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的变奏——从《悲惨世界》的“恶人形象”反观雨果的人道主义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m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杰出的领袖和导师,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小说。《悲惨世界》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不仅因为作品所展示的近半个世纪的丰富历史画卷,更是因为贯穿其始终的博大而精深的人道主义思想而成为西方文学史上一部十分重要、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 《悲惨世界》中的人物呈现出鲜明的类型化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对照原则和浪漫主义美学思想。本文拟从作品中塑造的“恶人形象”着手,分析他们的性格并归类,在此基础上探寻恶的成因与根源,指出否定的“恶”正是其肯定的“善”的呼应,作者塑造的“恶人形象”正是其推崇的理想人物的对立面。作者对“善”给以肯定和颂扬,对“恶”给予否定与鞭挞。同时,在人道主义的感化下,善与恶进行转化,形成了作品中善与恶的多重变奏。 本文从“恶人形象”的视角对《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做一个全新的解读。从各种人道主义流变中引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阐述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成因、特点及内涵,强调人道主义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作用。同时呼唤人的善良天性的复归,提倡仁爱万能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持仁慈博爱精神和道德感化,并坚信会从“悲惨世界”走向“幸福世界”。
其他文献
期刊
中国榜书高手慎召民应邀从浙江湖州去了美国,走进弗吉尼亚州亚洲美术探索研究院。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今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美国友人希望慎召民写一幅榜书,然后通过
在当代水墨的创作实践中,墨作为一种材料的物质性愈发得以被感知、意识及表达出来。郑重宾早在1986年便开始将白色的丙烯混入水墨中进行创作,虽然同为依托于水的媒材,墨及丙
小学英语教师要想在这飞速发展的教育界站稳脚跟,就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针对自己的特点随时进行素质完善,让自己这“一桶水”满得充实,让学生的“一杯水”装得扎实。那
期刊
英籍印裔作家萨尔曼·拉什迪是当代英语小说家中的传奇人物,更是世界后殖民文学领域中的先锋,被称为“后殖民文学教父”。作为一个来自前欧洲殖民地,后来移居西方中心的移民作家
“全球化”的出现,为乡土文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乡土文学以其古朴、神奇的民情风俗与人文风情,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下,展现出自己独有的风姿。桂西北文化作为广西文化的重要组
著名电机学家、教育家王国松字劲夫 ,1 90 2年 6月 2 9日出生于浙江温州五马镇一个做银匠手艺的平民家庭 ,1 90 9年上私塾 ,1 91 1年入大同小学 ,1 91 3年上永嘉县立第一高等
从罗晓平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他在绘画上的敏感和才华,正应了那几句“厚积薄发”“天道酬勤”的老话,无拘无束、有感而发、灵动的悟性是他绘画的特点。他认为万物有灵,通过绘画
如何培养更多的优生,辅导补救更多的差生呢?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培优补差,效果很好。 How to cultivate more eugenics, counseling and remedying more poor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