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许多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古镇,古镇作为历史文化的长期的积淀,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当代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的高峰期,小城镇的城市化日益受到重视,而简单的城市化势必会破坏古镇的固有机理,事实上许多古镇被这股浪潮所吞噬,失去原有风貌特色。因此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滇中古镇---江城的演变规律,以期从文化多样性的途径上找到滇中地区形态的特点及共同的演变机制,为更好地保护这些民间文化遗产寻找途径。滇中聚落历经千百年的变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而各聚落因地区的不同其发展过程、发展速度不尽相同,因此呈现出形态上的差异。本文以对古镇及周边村落的大量实地调研、测绘工作为基础,并结合相关城市生长演变的理论,总结了各种影响因素及内、外在演变机制。文章的绪论部分分析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相关的研究状况,并阐述了具体研究内容、研究特色、研究方法及相关概念含义。文章主体部分首先以江城古镇的地理区位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历史沿革、民族组成、文化背景为基础,运用城市演变的相关理论,以其形成、发展、及衰退的三个时期为切入点,对其中的社会背景、交通区位、文化观念进行总结归纳,总体分析了构成社会内容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因素对演变的影响;然后具体分析了江城宏观层面的形态演变,从自然条件、风水观的角度分析了江城古镇的选址原由,从自然及人文特点分析镇区整体布局形态、内在形成过程、路网结构演变及街巷形态特征,并总结了主要的三种思想体系的在城镇形态中的体现;继而通过分析江城镇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崇祀建筑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状况、民俗民风的背景以及各类典型建筑的型制、空间特点,总结江城建筑形态演变的总体原则,以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对演变的异化作用;最后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总结由自然灾害和偶发政治事件这些因素组成的外部演变机制,和对社会功能的适应及与文化发展同步两方面的内在机制,并通过对现存古镇价值的评价及现状矛盾的分析,提出有层次的、分批进行城镇改造、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