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犁晚年的《耕堂劫后十种》代表了他一生思想艺术的最高峰,体现了孙犁作为文学大师的品位与境界。其中以大量古今知识分子为品评对象的文字勾勒了一幅颇具规模的中国知识分子人生命运图,形成了孙犁晚年独具特色的“知识分子论”。孙犁的“知识分子论”以“人”为本,立足“人”的双重“本能”生命,寻求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悲剧人生的成因;唤起人们对历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解答当代知识分子面临的两大生存困惑:政治文化困惑与商品经济困惑;力图重塑中国知识分子的新型人格。可以说理解了孙犁的“知识分子论”,就能更好地理解晚年孙犁及其思想,就能深入他晚年精神世界的堂奥。 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语组成。 引言部分解题。以晚年孙犁创作中有关知识分子文字的数量之庞大,特色之鲜明为证,说明晚年孙犁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知识分子论”,确立本文立论的前提。 第一部分孙犁“知识分子论”的发生。以艺术体验的生成性特点为依据,追溯促成孙犁晚年“知识分子论”形成的时代、个人原因。分析了1949年“进城”后孙犁在情感归属、知识储备、以及创作实践中的一系列变化,尤其是“镂心刻骨”的“文革”体验直接促成了孙犁晚年对知识分子群体及其命运的思考。孙犁一生尽管前后创作风貌迥异,但他“不愿意改变”的是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的思索,“知识分子论”也可以说是孙犁人性思索的集大成。本部分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人随世变,情随事迁”;(二)人性抒写的三重奏;(三)“在历史著作中去寻找答案”;(四)“知识分子论”的写作。 第二部分孙犁的“知识分子论”。依据命运是指主体的人与其赖以存在的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命状态和生命历程的理论,本部分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知识分子的“价值与位置”。知识分子社会定位问题的提出,与孙犁自身及其同时代“伙伴”们跌宕起伏的人生体验相关,是知识分子“认同的焦虑”的表现。孙犁以事实为根据,揭示了知识分子及其文艺虚假命运背后的真实命运;大胆质疑当前的知识分子体制,自觉将知识分子与文学“位置”“边缘化”;提出知识分子的价值不在“大富大贵”。(二)知识分子与政治形态。从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幸运者少,悲剧者多的现实出发,孙犁进行了一次贯通古今的历史性反思,颠覆了古人颜之推的“自古文人,多陷轻薄”的结论,突出强调知识分子悲剧的历史与客观原因,即指政治的迫害与高压,以还历史一个公正。阐述了文学与政治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