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晚年的知识分子论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feine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犁晚年的《耕堂劫后十种》代表了他一生思想艺术的最高峰,体现了孙犁作为文学大师的品位与境界。其中以大量古今知识分子为品评对象的文字勾勒了一幅颇具规模的中国知识分子人生命运图,形成了孙犁晚年独具特色的“知识分子论”。孙犁的“知识分子论”以“人”为本,立足“人”的双重“本能”生命,寻求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悲剧人生的成因;唤起人们对历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解答当代知识分子面临的两大生存困惑:政治文化困惑与商品经济困惑;力图重塑中国知识分子的新型人格。可以说理解了孙犁的“知识分子论”,就能更好地理解晚年孙犁及其思想,就能深入他晚年精神世界的堂奥。 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语组成。 引言部分解题。以晚年孙犁创作中有关知识分子文字的数量之庞大,特色之鲜明为证,说明晚年孙犁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知识分子论”,确立本文立论的前提。 第一部分孙犁“知识分子论”的发生。以艺术体验的生成性特点为依据,追溯促成孙犁晚年“知识分子论”形成的时代、个人原因。分析了1949年“进城”后孙犁在情感归属、知识储备、以及创作实践中的一系列变化,尤其是“镂心刻骨”的“文革”体验直接促成了孙犁晚年对知识分子群体及其命运的思考。孙犁一生尽管前后创作风貌迥异,但他“不愿意改变”的是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的思索,“知识分子论”也可以说是孙犁人性思索的集大成。本部分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人随世变,情随事迁”;(二)人性抒写的三重奏;(三)“在历史著作中去寻找答案”;(四)“知识分子论”的写作。 第二部分孙犁的“知识分子论”。依据命运是指主体的人与其赖以存在的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命状态和生命历程的理论,本部分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知识分子的“价值与位置”。知识分子社会定位问题的提出,与孙犁自身及其同时代“伙伴”们跌宕起伏的人生体验相关,是知识分子“认同的焦虑”的表现。孙犁以事实为根据,揭示了知识分子及其文艺虚假命运背后的真实命运;大胆质疑当前的知识分子体制,自觉将知识分子与文学“位置”“边缘化”;提出知识分子的价值不在“大富大贵”。(二)知识分子与政治形态。从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幸运者少,悲剧者多的现实出发,孙犁进行了一次贯通古今的历史性反思,颠覆了古人颜之推的“自古文人,多陷轻薄”的结论,突出强调知识分子悲剧的历史与客观原因,即指政治的迫害与高压,以还历史一个公正。阐述了文学与政治的关
其他文献
明末清初时期,金陵地区出现了一个阵容庞大,联系紧密的诗人群。他们出现在同一地域,感受过相近或相同的文化熏陶,形成了相似的价值观,写下了极具地方特色与时代特点的金陵诗
通过观察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些副词,可以发现语法化是它们意义复杂、归类不清的根源。现代汉语副词大多是从实词语法化而来的。现代汉语副词内部的虚实程度是不均衡的
之前,他们自己涂脂抹粉,自己下厨造饭,自己爬山锻炼……现在,他们拥有了别人送上的专业化的生活服务,解放了自己手脚。“小私”们成功地将自己从人群中划分出来,拥有了独特的话语权和身份认证。    如今,以“度身打造”为标志的私人服务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发展。“小私”们透露出的生活主张:流别人的汗,吃别人(做)的饭,自己的工作专心干,花掉的是血汗钱,换来的是自由身。如果还不明白什么是“小私”的话,那么,请
期刊
交直流系统间故障相互影响已越来越常见,交流系统故障引发直流系统出现换相失败是其中非常普遍的一种,某些情况下可能会给电网带来电压波动或者功率波动,严重工况时可能引发
作为比尔?盖茨的夫人,梅琳达?盖茨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但她极少抛头露面。她不热衷打扮购物,而是每年跋涉几千公里在非洲各地检查“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捐款的落实情况。    娶我吧,比尔    梅琳达?弗兰奇,出生于美国达拉斯市一个勤奋的中产阶级家庭,梅琳达回忆道:“我几乎每天都要清洁地板,擦洗烤箱,以及割草。”梅琳达的家庭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忙碌中度过。她从小聪慧好学,1987年,梅琳达获得杜克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