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世界中的“恶魔性”因素研究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kl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魔性”是一种集破坏与创造于一体的反抗性力量,它以原始生命力为内在力量源泉,对既定的秩序和价值体系进行反抗和超越,并被他者视作一种“恶魔”般的存在。鲁迅选择性地接受了“恶魔性”的部分思想内涵,通过对恶魔派诗人的介绍,提出了“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的摩罗精神这一文学主张,在“反抗—战斗—独立”的维度上重新演绎了恶魔性的破坏与创造的力量,规划了一条个人通过反抗获得独立精神,从而走向觉醒的道路。
  鲁迅早期思想主张中的“恶魔性”因素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破坏礼教、反抗庸众的疯子;站在民众与启蒙双重背面的狂人;燃烧复仇之火直至自我毁灭的宴之敖者,都是鲁迅笔下极具“恶魔性”精神特质的人物形象。有时一些人物会因外力刺激在某个瞬间进入类似“恶魔附体”的精神状态,从秩序和话语强力的约束下冲破出来,获得自我解放的力量。“恶魔性”也通过具有高度象征意味的事物体现出来的,如“白光”和《野草》中的恶魔群像。在这种种“恶魔性”因素的背后,潜藏着鲁迅对僵死之旧者、凌弱之强者和庸愚之众者的反抗与破坏,和对“立人”文化理想的确立,即使人摆脱“奴隶—奴隶主”的循环,成为屏除兽性的“真人”;而使人成为“真人”的精神动力,正来自于“恶魔性”力量。
  在鲁迅的文学语言上,“恶魔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隐含的力”,鲁迅擅长使用以轻击重、以喜写悲的叙事方式,将汹涌澎湃的反抗精神与生命力量潜藏在波澜不惊的文本之中;对“梦境”、“死亡”等意象的现代性书写,也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风格。“恶魔性”是我们今天重新考察鲁迅文学世界的一个视点。鲁迅的思考超越了“民主、科学”意义上的启蒙构想,具有普遍价值和永久意义,在五四运动百年后的今天依旧具有不断被讨论和研究的价值。
其他文献
“人民作家”——巴金,自1928年发表处女作《灭亡》开始步入中国文坛。在接下来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翻译外文作品,创作短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纵数巴金的创作,晚年的作品《随想录》直指人心,是一个人面对苦难记忆时,拷问人类存在的困境的心灵记录。它既显示出叙事技巧,又隐含着巴金对个体、社会、人性的独特认识。“文革”结束后,巴金用写作来号召“自我意识”回归和社会伦理秩序重建,叙事形式与故事内涵的巧妙结合
学位
长篇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是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之作,因而成为国内外许多学者和评论家关注的焦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魔法、巫术来表现一种批判的主题,刻画人物,以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惊心动魄的艺术结构。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对《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研究现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布尔加科夫的评论者队伍就在不断壮大,论文、
“温情写作”是以书写人性善为核心,彰显文学温暖人心的审美功用的创作方式。在8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史中,“温情写作”历经三个值得关注的发展阶段,最终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创作风尚。从这一文学史背景出发,孙惠芬的“温情写作”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本论文基于孙惠芬的创作实践,结合东北地域文化特点和相关文学理论,从“温情写作”的视域探讨孙惠芬的小说创作。论文设定为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部分界定“温情写作”的概念
学位
原罪与救赎是北村文学创作中最为关键的两个词,他以原罪为写作的切入点将笔触直接指向当代人的生存困境,用解剖式的写作呈现出人类在信仰缺失下的虚无状态,将人物一步步逼上绝望的境地,迫使他们直面生存的恐惧与痛苦。但对于恐惧与绝望的揭示并不是他的落脚点,寻求救赎的方式才是他文学创作的真正目的。本文试图以北村1992年之后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北村文学书写中的原罪与救赎。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
学位
东汉时期,透过佛经的翻译,佛教在中国弘传生根,此时入汉的译经师主要有安世高、支娄迦谶、安玄、严佛调、支曜、康孟详等。东汉译经便是母语非汉语的译经师们的翻译作品。厘清东汉译经的语言情况对汉文佛经的语言研究、乃至汉语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汉语是孤立语,缺乏形态变化,常用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因而,虚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关注东汉译经虚词中新出现的语言成分(新质)。  在东汉译经虚词新质的具
学位
《太平广记》作为宋代四大类书之一,卷帙浩繁,词汇丰富,但目前学界对其词汇缺乏系统的研究,故特选取其中“女仙”部分的词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以概念场理论为背景,主要描写了若干概念场词汇系统在《太平广记》女仙部中的分布情况。同时还系统而整体地考察了汉语史上“诵读”概念场词汇系统内成员的变化、主导词的历时更替、各成员用法的历时演变情况及原因。正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本课题
相比文人诗,南朝乐府诗的韵律更能反映当时的口语。研究南朝韵律的文章不少,但研究对象多集中在文人诗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本文以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为底本,将确切可考为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共169年间的乐府诗韵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刘宋364首,齐代167首,梁代553首,陈代232首。通过对南朝乐府诗入韵字的穷尽式考察,参考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和陆法言的《切韵》(《广韵》)音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在其讲话、文章中灵活运用典故诗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式风格”。习语用典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海外媒体也纷纷点赞。近年来,习近平用典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人们从思想、政治、语言等诸多角度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本文收集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各类讲话中引用的典故,共计1366例。文章采用理论阐释、归纳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语用背景、语用含义、语用策略及
学位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语法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数量补语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尤为重要的语法项之一。现阶段,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留学生汉语数量补语习得偏误的研究,但是针对俄罗斯学生汉语数量补语习得偏误的研究却无人涉足。因此,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学生数量补语习得的偏误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俄罗斯学生使用汉语数量补语时出现的偏误类型,找出其偏误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有效的教学建议
因果连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基本上都会涉及因果连词的教学。由于对外汉语教材种类繁多,选择一本好的汉语教材对学习者和教学者来说都有一定难度。本论文通过中俄汉语教材所选因果连词的对比分析,发现大多数俄罗斯本土汉语教材的编写体例没有中国汉语教材全面,有些语法规则解释并不太清楚。尽管关于汉语因果连词的本体研究较多,但是针对对外汉语教材因果连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中俄汉语教材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