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乐府韵律研究

来源 :温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z_C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文人诗,南朝乐府诗的韵律更能反映当时的口语。研究南朝韵律的文章不少,但研究对象多集中在文人诗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本文以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为底本,将确切可考为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共169年间的乐府诗韵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刘宋364首,齐代167首,梁代553首,陈代232首。通过对南朝乐府诗入韵字的穷尽式考察,参考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和陆法言的《切韵》(《广韵》)音系,分析所有入韵字,归纳出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乐府诗的韵部,再比较四朝之间以及乐府诗跟文人诗文韵部的不同。
  通过归纳和比较,我们解决了以下四个问题。1)汉语当时存在着南北方言的不同,南朝乐府诗反映的是南方方言。其基础方言应该是金陵方言。2)清晰地看出这一百多年来动态的语音演变过程,如何渐渐演变成《经典释文》所反映出来的语音系统。3)从南朝乐府诗押韵以及押韵情况的演变,比较陆德明《经典释文》和陆法言的《切韵》(《广韵》)的音系,看出南北方言的具体差别,比如陆法言在《切韵》序中特别强调的鱼虞、仙先等。4)不同于文人诗文,乐府诗在用韵方面偏重口语,更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口语特点。通过比较乐府韵和人文诗用韵,可以确定相比于当时的文人诗文,乐府诗的用韵也更为严格。
其他文献
朱湘是中国新诗史上不可不提的诗人。他年少成名,却英年早逝。这个被柳无忌称为“完全的诗人”“诗人的诗人”的朱湘,相当长的时间没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远未成熟。  本文以现代文学史料学为理论背景,以“安徽大学校刊”专辑、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等新见史料为基础,以朱湘好友故交的回忆性文章及著作为重要佐证材料,以人物交游、作品发表、出版和书信为线索,梳理其文学活动的发展流变,明确文学史意义
学位
阿西莫夫善于使用叙事技巧来展现科幻世界的构架,表达对于伦理法则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隐忧。科幻小说的存在,正是幻想与现实通过文学的手段联结,来自现实的伦理意识经由叙事表达阐释出来,并最终起到对现实世界进行探讨的意义。  本论文聚焦阿西莫夫科幻小说作品,以叙事伦理理论为依据,进行四个层面的分析,对阿西莫夫本人的叙事伦理意识、阿西莫夫科幻作品的主题呈现出怎样的伦理、作品中这种伦理如何通过叙事策略所体现、
学位
琦君于1949年从大陆迁徙至台湾,在当时台湾的“怀乡潮”中以对童年生活的细腻描绘和童心的真情流露脱颖而出,在台湾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琦君的童心是清晰可认的,但很少有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她的童心,也就使人忽略了她以童心入文进行写作的重要特征。本文将引入“童心写作”这一概念,运用经验总结法将前人对“童心写作”已有但零散的阐释进行梳理,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再将之运用到琦君散文研究中,着重探究琦君散文
学位
牧歌(pastoral)并不是起源于中国的文学体裁,而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周作人对牧歌的介绍和翻译均走在了国内的前沿,他是国内最早翻译匈牙利作家约卡伊·莫尔的牧歌小说《黄蔷薇》的人,而沈从文创作的《边城》与周作人的译作《黄蔷薇》有大量的相似之处。本文论述了周作人对牧歌译介方面做的贡献,并以《黄蔷薇》和《边城》为考察文本,通过两本小说展现牧歌概念和元素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分析《边城》与《黄蔷
学位
“人民作家”——巴金,自1928年发表处女作《灭亡》开始步入中国文坛。在接下来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翻译外文作品,创作短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纵数巴金的创作,晚年的作品《随想录》直指人心,是一个人面对苦难记忆时,拷问人类存在的困境的心灵记录。它既显示出叙事技巧,又隐含着巴金对个体、社会、人性的独特认识。“文革”结束后,巴金用写作来号召“自我意识”回归和社会伦理秩序重建,叙事形式与故事内涵的巧妙结合
学位
长篇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是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之作,因而成为国内外许多学者和评论家关注的焦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魔法、巫术来表现一种批判的主题,刻画人物,以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惊心动魄的艺术结构。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对《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研究现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布尔加科夫的评论者队伍就在不断壮大,论文、
“温情写作”是以书写人性善为核心,彰显文学温暖人心的审美功用的创作方式。在8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史中,“温情写作”历经三个值得关注的发展阶段,最终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创作风尚。从这一文学史背景出发,孙惠芬的“温情写作”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本论文基于孙惠芬的创作实践,结合东北地域文化特点和相关文学理论,从“温情写作”的视域探讨孙惠芬的小说创作。论文设定为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部分界定“温情写作”的概念
学位
原罪与救赎是北村文学创作中最为关键的两个词,他以原罪为写作的切入点将笔触直接指向当代人的生存困境,用解剖式的写作呈现出人类在信仰缺失下的虚无状态,将人物一步步逼上绝望的境地,迫使他们直面生存的恐惧与痛苦。但对于恐惧与绝望的揭示并不是他的落脚点,寻求救赎的方式才是他文学创作的真正目的。本文试图以北村1992年之后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北村文学书写中的原罪与救赎。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
学位
东汉时期,透过佛经的翻译,佛教在中国弘传生根,此时入汉的译经师主要有安世高、支娄迦谶、安玄、严佛调、支曜、康孟详等。东汉译经便是母语非汉语的译经师们的翻译作品。厘清东汉译经的语言情况对汉文佛经的语言研究、乃至汉语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汉语是孤立语,缺乏形态变化,常用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因而,虚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关注东汉译经虚词中新出现的语言成分(新质)。  在东汉译经虚词新质的具
学位
《太平广记》作为宋代四大类书之一,卷帙浩繁,词汇丰富,但目前学界对其词汇缺乏系统的研究,故特选取其中“女仙”部分的词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以概念场理论为背景,主要描写了若干概念场词汇系统在《太平广记》女仙部中的分布情况。同时还系统而整体地考察了汉语史上“诵读”概念场词汇系统内成员的变化、主导词的历时更替、各成员用法的历时演变情况及原因。正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本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