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统计分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区泌尿系结石的发病情况、发病人群特征及结石成分分布特点,探讨结石发病、结石部位及结石成分与年龄、性别、民族等关系,大体了解湘西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泌尿系结石的流行病学情况,为本地区临床结石病人个体化的饮食指导、口服药物选择以及制订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而达到降低泌尿结石复发率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20年4月在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湘西州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810例泌尿系结石连续病例,所有患者均来自湘西州地区,结石标本均为患者自行排出或后行ESWL后排出结石、住院行输尿管或肾切开取石、URL、LL、RIRS、PCNL等手术治疗后获得,结石成分分析方法均采用红外光谱法,系统收集所有标本所属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泌尿系结石病史及既往手术史、结石位置、结石成分等)。对比分析湘西州地区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结石部位及结石成分与年龄、性别、民族的关系。结果:1.湘西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区181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中,男性(1069例,59.06%)明显多于女性(741例,40.94%),二者的比例为1.44:1。泌尿系结石平均发病年龄为49.5岁。2.按泌尿系结石位置分布,上尿路结石(1673例,92.43%)明显较下尿路结石(137例,7.57%)结石患者多。下尿路结石男性为131例(12.25%),女性为6例(0.81%),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按年龄划分,青年组(18~65岁)及未成年组(≤17岁)均以肾结石为主,分别为738例(47.52%)及20例(66.67%),中年组(66~79岁)患者以输尿管结石为主,共76例(36.72%);而老年组(≥80岁)则以下尿路结石为主,共12例(60.00%);不同年龄分组在结石部位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按民族划分,土家族共882例(48.73%),苗族575例(31.77%),汉族348例(19.23%),三组均以肾结石为主,分别占当组45.80%、47.13%及40.52%,结石位置分布在上述三个不同民族间无统计学差异(P=0.113>0.05)。3.在本研究中,混合结石1086例(59.01%),单一成分结石742例(40.99%),其中混合性结石以COM+COD为主,共380例(34.99%);其次为COM+COD+Dah共339例(31.22%);单一成分结石成分则以COM为主,共570例(78.73%),其次为Ur,共103例(14.23%)。按年龄段分组,各年龄段均以草酸钙类结石为主;在未成年组及老年组中尿酸类结石占比较高其他分组高,分别为12例(40.00%)及6例(30.00%);在青年组及中年组中感染性结石占比较其他分组高,分别为514例(33.10%)及63例(30.43%);不同年龄分组的泌尿系结石成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按性别划分,尿酸类结石在男性(15.81%)中发病比例较女性(9.3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感染性结石在女性(24.43%)中发病比例较男性(16.35%)高,其发病率在不同性别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按民族划分,草酸钙类结石在各民族中占比均为最高,土家族、苗族及汉族分别占801例(90.82%)、511例(88.87%)及317例(91.09%);尿酸类结石发病率最低,三组分别为115例(13.04%)、76例(13.22%)、46例(13.22%);感染性结石居中,三组分别为267例(30.27%)、197例(34.26%)及92例(26.44%);三个不同民族间感染性结石发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0.05),草酸钙类结石(P=0.783>0.05)及尿酸类结石(P=0.994>0.05)发病率在上述三个民族间均存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1.湘西州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区泌尿系结石以上尿路结石为主,主要集中于中青年(特别是36~65岁)患者,男性多于女性。2.下尿路结石中男性占比明显高于女性,老年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3.各民族泌尿系结石发病占比与本地区各民族人口占比大致类似,土家族、苗族及汉族在泌尿系结石位置分布上无明显差异。4.本地区以草酸钙结石发病率最高,其次为感染性结石及尿酸类结石,其中女性相对更易患感染性结石,而男性相对更易患尿酸类结石。5.土家族及苗族较汉族更易患感染性结石,而草酸钙结石及尿酸结石在民族间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其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尚不清楚。结石成分分析对于探讨湘西州地区泌尿系结石流行病学情况、结石成分分布特点及结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