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学生学习汉语汉字得天独厚,相似的文化与相似的汉字,带给学生很多正迁移,例如学习汉字不会像欧美国家的学生那么吃力,阅读能力强等等。但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也在很大范围内存在,例如发音困难,口语与欧美国家的学生相比有很大差距;日本汉字与中国汉字字形不同、意义不同之处很多,造成学生不容易区分,容易出现偏误。本文从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汉字在日本的演变,以及今天的汉字在日本又是怎样的情形等方面对日本汉字的变化加以分析。绳文时代、弥生时代,日本有语言,但尚没有文字,根据中国的文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公元57年,位于福冈的小国—委国,向后汉朝贡,得到汉光武帝所赐金印--“汉委奴国王”印。是迄今为止知道的最早传入日本的汉字。此金印后来在福冈县志贺市出土。让人们确切地知道了在公元3世纪以前汉字就传到了日本。据《古事記》记载,应神天皇时期,百济的学者王仁携带《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到达日本。有人推测此时汉字开始作为文字系统传入日本。从这些古籍中的记载可以推测,大和时代汉字的使用领域得到扩大。此后日本进入“汉风”时期,全面学习中国古籍,日本文字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汉字典籍最初传入日本的时候,很可能是根据当时古汉语的读音来诵读的。但毕竟日语和汉语体系不同,直读汉语无论如何都非常的不方便,于是慢慢演变出直译法,在单词之间插入日语语法,也就演变成了今天所说的训读。之后,汉字的使用继续演变。直至公元8世纪,被后世称为“国宝”的3部古籍陆续问世,就是著名的《古事纪》、《日本书纪》、《万叶集》。这3部文献基本使用汉字著书。其中《万叶集》最成熟最具有代表性,每一个日语的发音,都借用相应的汉字来表示,由此后代称此时的汉字为“万叶假名”。奈良时代,逐渐淘汰一些笔画多的汉字。到平安时期,只剩下300左右万叶假名。与此同时,随着汉字字体的变化,汉字的简化也悄然进行着。平安时代初期,用草书体书写万叶假名称为时尚,人们很欣赏这种变化,万叶假名也随之被草假名(即汉字的草书体)取代。继而,人们根据楷体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了片假名。它是为标注佛经等汉文的训读而产生的。“片”字意为不完全,片面之意。至此,汉字、片假名、平假名各有分工,日本的文字体系基本成熟,直到江户时代,日本文字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平安时代与中国交流频繁,江户时代闭关锁国,明治维新时代日本认识到西方的发达,从而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并开始吸收西方文化。英语外来语在这一时期大量引进。开始了欧化进程。从此,汉字在日本的命运开始发生了变化,对汉字进行改革的呼声不断,包括:假名派提出废除汉字,改用言文一致的假名;罗马字派倡导用罗马字书写日语,代替难懂的汉字;新文字派认为日本应按照音韵方向,发展自己新的文字;减少汉字派要求汉字进一步减少,并要求政府每年颁布废除的汉字;汉字不可废论等等。二战结束后,尤其是1972年恢复中日邦交化以后,日本逐渐恢复了古时对中国的热情,又重新刮起“汉风”直至今日。1975年成立了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与当年开始进行汉字检定考试。从1995年开始,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向社会公开募集能够反映当年世态的汉字,从中选出投票最多的字,作为当年的年度汉字,每年于12月12日在京都的清水寺发表“今年的汉字”。2007年8月日本侨报社创办东京星期日汉语角。2009年8月2日,日本侨报社创办的星期日汉语角在东京举行第一百次交流会。在日本影响比较广泛。现在的日本,学习汉语的机构非常多,除了正规大学里的汉语系,走在大街上还能看到很多社会上的民办汉语学习机构。除了普通话的学习,还有上海话,广东话,台湾话。各种学习汉语书籍的发行,保罗万象:汉语语言学习,到中国出差、旅游时使用的书籍等等。日本是一个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的最有特色的民族之一,了解了以上汉字的演变及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日本学生的认识,从而更加有效地对日本学生进行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