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大孔隙特征对水分及溶质优势流运移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cha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势流是影响土壤非平衡水分和溶质运移的重要机制,也是土壤与地下水快速补给、径流及污染物运移的关键途径,而大孔隙流是优势流最常见的类型。大孔隙结构特征是影响优势流程度最直接的因素,因此本文在选取代表性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室内人造大孔隙土柱模拟实验研究饱和条件下大孔隙直径、数量和位置对壤粘土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分区收集出流液研究平面水和溶质通量时空变化过程,最后使用Hydrus中的双重渗透模型研究大孔隙结构改变引起的参数变化对溶质运移的影响。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1)研究了直径对单一贯穿型大孔隙土柱水分及溶质运移的影响。分析发现,大孔隙直径与饱和导水率呈正相关,小于1mm大孔隙土柱饱和导水率的增长速度大于1mm以上大孔隙土柱;大孔隙对水通量的贡献率在10%-30%之间,比例较低主要与基质未压实均匀和大孔隙堵塞有关;单孔土柱穿透曲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双峰现象,且穿透特征的显著性差异发生在4mm和7mm大孔隙之间,表明影响优势流的关键直径在4-7mm之间;大孔隙对溶质通量的贡献率在25%左右,结果较低与基质域产生的非平衡流有关;优势流程度定量指标归一化溶质5%到达时间和大孔隙直径呈负线性相关(R~2=0.937),对溶质优势流迁移的关键直径在4-7mm之间。(2)研究了数量和组合方式对同一直径贯穿型大孔隙土柱水分及溶质运移。分析发现,大孔隙数量与饱和导水率呈线性相关(R~2=0.999),且数量的增加显著影响了饱和导水率;4个和16个1mm大孔隙土柱穿透曲线表现出相似的提前穿透、双峰及拖尾特征,且通过归一化5%到达时间得到的优势流程度较为接近,可能与大孔隙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质在多孔介质中的横向弥散有关;多孔土柱大孔隙对总溶质通量的贡献率也在25%左右,其余主要通过横向弥散到大孔隙周围以基质形式出流;对比不同直径和数量但具有相同孔隙度土柱发现,聚集型小孔隙的优势流程度要远大于单一大直径孔隙优势流程度,说明了大孔隙相互作用对优势流影响很大。(3)分析了大孔隙位置从完全分离型到完全聚集型的水分和溶质运移变化规律。分析发现,饱和导水率和优势流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聚集型>分离型>完全聚集型>完全分离型,表明大孔隙位置对优势流影响可能由于溶质不同程度的横向弥散有关,位置因素关键在于单个大孔隙影响半径及孔隙密度的阈值。(4)总结了实验存在的问题。实验问题有土壤边壁位置未压实均匀导致从土柱边壁出流水量过多,使得溶液浓度结果偏低;水及溶质在底部砂层发生了平流现象,导致未能在其出流位置处收集相应位置的溶液;较大直径大孔隙采用填充砂的方式,严格意义上应当是渗透系数不同的高深渗透性孔隙优势通道,与优势通道为空隙的假设稍有差异,有待于改进。(5)使用Hydrus中双重渗透模型验研究了大孔隙结构对模型中参数及模拟结果的影响。分析发现,大孔隙有关参数的改变主要影响了双峰曲线的峰值和位置,其中第一峰值对参数敏感性程度由大到小为:Ksf>nf>(?)f大于其它;第二峰值对参数敏感性程度由大到小:Ksf>nf>(?)f大于其它;第二峰值位置对参数敏感性程度由大到小:Ksf>f>a>nf大于其它;归一化5%到达时间p0.05对参数敏感性程度由大到小:Ksf>nf>a>(?)f>Dispf大于其它。结合实验数据分析,大孔隙结构的改变引起模型结果的变化趋势与实测数据较为接近。在应用Hydrus软件进行优势流水分与溶质运移模拟时,参数设置应依据大孔隙实际特征,关注相应的重点参数,进行合理的调整设置。
其他文献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和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发展,高速低功耗ADC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SAR ADC整体结构简单,只含有少量的模拟电路,具有非常明显的数字化特征,相比其他类型的ADC,可以更好地适应先进的工艺和低功耗应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结构和转换算法的限制,SAR ADC通常只用于中低分辨率、中低速度的场合。因此,如何充分利用SAR ADC高能效的优点,并突破传统结构在速度上的限制,成为该领域的研究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路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提高,使得测试所需的时间和数据量快速增长,导致了测试效率的降低和测试成本的增加。愈加复杂的测试对测试设备的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缺少有效的故障模型,需要对芯片进行大量的测试,这些因素使得测试成本进一步提高。以往的测试方案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测试需求,如何在保证测试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集成电路的测试成本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传统测试中,所有芯
半导体技术飞速发展,后摩尔时代正在到来,发展基于小尺寸的纳米材料的器件以提升集成电路集成度成为人们的选择之一。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长径比;径向和轴向呈现出显著的光学各向异性;一维结构可保证载流子沿其轴向定向传输,因而能提供更有效的传输通道。这些独特性质都使得一维半导体材料在光电器件中极具应用前景。PdSe2属于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具有带隙可调的特性,以二维层状材料应用在各种
波长探测器作为图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工智能系统、安全保护、光通信和安全驾驶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因此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传统波长探测器制备过程繁琐、探测范围窄、精确度不高,在光通信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以石墨烯/薄硅/石墨烯制备了一种宽范围的波长探测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半导体工艺模拟以及器件模拟工具(TCAD)仿真40μm薄型硅片中光吸收率和光生载流子产生率。结果
短波红外(SWIR,一般为700-3000 nm)光谱区域内的光电检测,由于其宽泛的军事和民用应用,如夜视仪、光通信、轨迹探测、环境监测、监视仪、遥感成像等,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而高性能短波红外光电探测器是激光测距仪、夜视仪、热成像系统、红外数码相机和医疗诊断仪等许多电子和光电子产品的关键部件。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短波红外光电探测器是由传统的无机半导体制成的,包括晶体硅、硅锗异质结和Ⅲ-Ⅴ族半导体
飞秒激光以其热效应小,加工精度高等特点,在微纳加工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十年来,随着微纳米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表面科学受到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表面润湿性作为表面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了液体和固体表面之间行为的性质和特征。本文主要研究飞秒激光制备的超润滑仿生功能表面对微流体(液滴/气泡)行为的操控,实现了液滴滑动和钉扎行为的按需控制以及气泡的单向输送,进而研究了其在微流体操控等
长度和位移是目前科学技术领域里比较重要的物理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航空航天、精密机械制造加工、纳米技术工业装备等各个领域对位移测量的精度准确度要求越来越高。而在测量位移的多种方法中,激光测量由于本身的非接触特性、测量速度快、可溯源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而其中单频激光干涉仪相对于双频激光干涉仪来说,在满足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条件下,具有信号处理过程简单、易于集成、系统结构简单等特点。本
一般物质都有一定程度的介电特性。在电场作用下物质本身会有一定程度的极化(polarizable)现象,并在极化后物质内部电荷会顺着外加电场的方向有序排列。如果外加的电场不均匀,极化的微粒会受到介电泳动力(dielectrophoretic force)而发生移动。利用电场来操纵微粒的介电泳动的技术,可通过改变电学信号参数进行介电泳力的控制,再结合光学、声学、电磁学等技术可以在微芯片上实现对微粒的操
近年来生物材料因其生物亲和力强、透氧性和亲水性等无法比拟的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科学家使用生物材料制备了各式各样的光子器件,其中,利用天然丝制作生物光纤设计光子器件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研究方向。本论文以天然丝制作生物光纤为研究对象,探索生物材料作为随机激光增益介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研究随机激光在生物材料中的传播形式。通过改变泵浦光位置从而调控随机激光的波长。本论文使用以染料Rh6G掺杂的生物蚕丝电纺
近年来,由于对可穿戴设备和电子皮肤的需求迅速增长,利用共轭聚合物制备本征可拉伸的电子器件逐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共轭聚合物薄膜的性能不仅取决于它们的分子结构,而且还与它们的分子取向、分子堆积、晶态结构、薄膜厚度等微、介观尺度密切相关。传统的三维体相膜结构复杂,不利于探索结构与电、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而具有几个单分子层厚度的二维超薄膜可以简化体相膜复杂的多级结构,为探究材料结构与其电、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