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玉米雄蕊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雄蕊生长在玉米植株顶端,是判断玉米进入抽雄期的关键标志。相关研究指出玉米雄蕊大小与玉米产量有着直接联系,农田玉米雄蕊的准确识别对玉米去雄和玉米品种选育等工作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可见光无人机遥感技术分别获取单一背景玉米雄蕊数据集和复杂背景玉米雄蕊数据集,根据不同数据集中玉米雄蕊的表型特性和背景复杂度,分别建立单一背景下改进的Center Net玉米雄蕊识别模型和复杂背景下改进的YOLO x-s玉米雄蕊识别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了单一背景玉米雄蕊数据集和复杂背景玉米雄蕊数据集。基于可见光无人机遥感技术,获取2020年和2021年两年的农田环境下玉米雄蕊图像。分析了拍摄的玉米雄蕊目标表型存在目标模糊、残缺、遮挡、不同分叉等情况;分析了拍摄的玉米雄蕊背景存在着试验杂物、白地膜、黑地膜、秸秆、杂草、灌丛、裸地等干扰因素。为后续建立雄蕊识别模型提供数据基础。(2)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Center Net的玉米雄蕊识别模型,并在单一背景玉米雄蕊数据集上验证其检测性能。基于无锚框的Center Net目标检测模型,通过分析玉米雄蕊的尺寸分布,简化骨干特征提取网络并添加位置坐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玉米雄蕊识别模型。首先,针对雄蕊尺寸较小的特点,去除Center Net网络中对图像尺度缩小的特征提取模块,在降低模型参数的同时,提高检测速度;其次,在Center Net特征提取模型中添加位置信息,提高定位精度,降低雄蕊漏检率;最后,实验结果表明,与有锚框的YOLO v4、Faster R-CNN模型相比,改进的Center Net雄蕊检测模型对无人机遥感影像的玉米雄蕊识别精度达到92.4%,分别高于Faster R-CNN和YOLO v4模型26.22、3.42个百分点;检测速度为36 f/s,分别比Faster R-CNN和YOLO v4模型高出32 f/s和23 f/s。提出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无人机遥感图像中尺寸较小的玉米雄蕊,为单一背景下中小目标玉米雄蕊识别提供参考。(3)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 x-s的玉米雄蕊识别模型,在背景复杂且包含大小不同目标的玉米雄蕊数据集中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基于YOLO x-s目标识别模型,在路径聚合网络中将下采样采用的串联方法替换迭代注意力聚合模块,以更好的实现高分辨与低分辨率特征层的融合。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YOLO x-s模型较原模型平均精度提升了2.15个百分点。其中在大目标类别玉米雄蕊检测中精度提升了1.36个百分点,召回率高6.3个百分点,在中小目标雄蕊检测中精度提升了2.94个百分点,准确率提升了5.26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分析在测试集上的识别效果,证明了改进后的模型在湿润裸土、黑地膜、白地膜、杂草背景下的识别效果较好。另外,还在公开数据集Maize Tassel Counting Datasets上进行了计数验证,模型的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6和4.3,低于Tassel Net识别模型的4.8和5.8,验证了该模型的鲁棒性。改进后的YOLO x-s玉米雄蕊识别模型识别精度更高鲁棒性更优。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再生水灌溉成为解决农业用水不足的重要途径。再生水灌溉具有节约水资源、保证率高、作物增产等几大优点,但其中含有的大量悬浮物、有机质、盐分等物质在灌溉后进入土壤环境,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与水力特性,长期灌溉后土壤导水率下降,甚至出现斥水性。本研究采用一维垂直定水头积水入渗,以五种不同水质的再生水与清水灌溉亲水与斥水土壤,获取累积入渗量、入渗率、湿润锋实测数据。分别使用HYDRUS-1
学位
举办“长三角阅读马拉松”赛事是长三角地区文化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结合品牌化运作理论及其解释框架,从品牌定位、品牌标识、品牌管理、品牌宣传、品牌创新等方面分析该赛事的品牌化运作模式和组织经验,以期为其他跨区域性阅读推广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提供参考。
期刊
近年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极端干旱与高温天气频发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均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生理。同时,作物良好的生长离不开适宜的氮素供应。因此,在不同氮处理水平下探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协同干旱胁迫对作物生理生长的影响、了解作物应对气候变化的生理调节机制,有助于在未来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与水资源匮乏环境下,为制定合理的灌溉施肥策略、提高作物水肥高效利用效率提供坚实的理
学位
针对北疆地区水资源短缺及棉田土壤盐渍化等问题,于2020年4月至2020年9月,在新疆石河子市146团进行大田试验,以棉花“新陆早42号”为材料,在棉花的苗期(A)、苗期+蕾期(B)、苗期+蕾期+花铃期(C)分别设置W1(-10 k Pa)、W2(-20 k Pa)和W3(-30 k Pa)3个土壤基质势调控灌溉水平,以整个生育期土壤基质势下限-40 k Pa为对照(CK),共10个处理,对不同土
学位
关中平原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过程中长期面临干旱、水氮利用效率低、追肥成本高等问题。本研究开展了大田试验,研究了灌水和施氮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利用田间实测数据对DSSAT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评估了该模型的模拟精度。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的周年施氮处理,运用DSSAT模型进行连续30个周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拟,量化不同施氮方案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
学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区域间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内嵌于商品贸易中的虚拟水资源交换量越来越大,虚拟水流动对中国区域水安全的影响越来越不可忽视。同时,中国水资源短缺且空间分布与人口经济布局、国土空间利用格局不匹配,加之节水意识不强、用水方式粗放、浪费严重、用水效率不高等问题,缺水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约束因子之一。此外,中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和大变革时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区域
学位
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保障玉米高产稳产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传统速效尿素在玉米种植中,需多次追肥才能达到高产目的,随着农村劳动力短缺现象的出现,致使农民采用“一炮轰”、过量施氮等不合理施肥方式,导致肥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减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研究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缓释肥与尿素配施的施肥方式,于2020年在陕西省杨陵区设置田间试验,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施氮量180
学位
河西地区干旱缺水、水分利用效率低,适宜的灌溉制度对于春玉米增产和水分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三种灌溉决策方法(基于土壤水分、蒸散量、土水势)对河西地区膜下滴灌春玉米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土壤水分的灌溉决策方法设置90%、70%和50%可利用土壤含水量作为灌水下限(分别用CK、W1、W2表示),灌水上限均为田间持水量;基于蒸散量的灌溉决策方法设置为每周一灌(EP100、EP80
学位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膳食结构开始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水平过渡,表现为动物性食物及蔬菜水果的消费量明显增加。作为提供植物性及动物性食物的生产部门,农业部门不仅是重要的碳源,而且农业用水量占全球用水总量的70%以上。不同食物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水资源及温室气体排放存在差异,因此,内嵌在膳食结构中的虚拟水与碳排放也因为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而改变,即消费端膳食结构优化会影响植物性和动
学位
陕北榆林风沙区由于具有独特的光热和土壤条件,是中国马铃薯五大优生区和高产区之一。但沙地土壤持水保肥能力低,传统的灌溉和施肥导致水肥利用效率低。生物炭具有改良土壤和节水保肥增产的效应,因此,本研究以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将灌水量与生物炭施用量相结合,在2020和2021年通过大田滴灌水肥一体化试验,研究了生物炭施用量(B0(0 t/hm~2)、B10(10 t/hm~2)、B20(20 t/hm~2)、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