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量和生物炭施用量对陕北沙质土马铃薯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北榆林风沙区由于具有独特的光热和土壤条件,是中国马铃薯五大优生区和高产区之一。但沙地土壤持水保肥能力低,传统的灌溉和施肥导致水肥利用效率低。生物炭具有改良土壤和节水保肥增产的效应,因此,本研究以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将灌水量与生物炭施用量相结合,在2020和2021年通过大田滴灌水肥一体化试验,研究了生物炭施用量(B0(0 t/hm~2)、B10(10 t/hm~2)、B20(20 t/hm~2)、B30(30 t/hm~2)和B50(50 t/hm~2))和灌水量(W1(80%ETc)和W2(100%ETc))对马铃薯生理生长、产量、水肥吸收利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灌水量和生物炭施用量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有机碳、速效钾以及硝态氮含量均有显著影响。生物炭施用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50 t/hm~2的生物炭施用量的变化量最大。适量的生物炭添加有利于土壤含水量和硝态氮含量的提高,各施炭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总体表现为B10>B20>B0>B30>B50的规律,而土壤硝态氮含量最大值在生物炭施用量为30t/hm~2处。随着灌水量的增大,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容重呈降低、孔隙度呈增加的趋势,土壤速效钾和硝态氮含量随着水流有向深层移动的趋势,并且在同一处理下,随着距滴灌带水平距离的增大,土壤含水量减小,土壤硝态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先减小后基本不变。(2)灌水量和生物炭施用量对马铃薯的生长、生理和干物质累积有显著影响。施用生物炭对马铃薯生长指标的影响与生物炭施用量和施用时间有关。生物炭施用初期(2020年马铃薯生育前期),马铃薯各生长指标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大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马铃薯生育进程的推进,105 d左右生物炭施用量对马铃薯生长开始产生显著影响,生物炭的施用提高了马铃薯干物质累积量、叶面积以及叶绿素含量,均表现为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成熟期时,B20和B30处理与对照相比,促进作用明显。而在2021年,生物炭施用量对全生育期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绿素、干物质累积量均有显著影响,各指标总体表现为B20>B30>B10>B50>B0处理的趋势,而且生物炭对各器官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表现为块茎>根>叶>茎。2020年由于降雨量较多,灌水量对马铃薯各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2021年马铃薯各生长指标随着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3)灌水量和生物炭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及水肥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灌水量和生物炭施用均能提高马铃薯产量,马铃薯产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随着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2020年W2B30处理下产量最高,为58263.89kg/hm~2,2021年马铃薯产量最大值出现在W2B20处理,为77027.73 kg/hm~2。生物炭施用量增加,马铃薯各器官的钾素含量有增大、氮素含量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磷素含量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马铃薯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马铃薯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先增大后减小。灌水量增大,马铃薯耗水量和植物氮磷钾吸收量增大。(4)综合分析灌水量和生物炭施用量对榆林沙土土壤改良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提出本试验条件下较适宜的水炭组合。生物炭施入土壤主要通过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持水保肥能力,从而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但是过量的生物炭添加会导致土壤孔隙度过大、钾素过量、土壤含水量和硝态氮含量低、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低,植株养分吸收量低等问题,所以从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马铃薯植物养分吸收以及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建议W1B20可作为本试验条件下较适宜的水炭组合。
其他文献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确定适宜的灌水下限是制定棉花合理灌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以茎木质部水势(Ψstem-pd)为灌水下限的灌溉制度,可以避免传统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带来的间接误差,充分利用作物本身的节水能力来达到高效节水的目的。本文以桶栽试验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不同棉花品种对短期和交替干旱胁迫-复水的响应,以此来确定适宜的基于棉花木质部水势的灌水下限。2020年桶栽试验研究新陆中
学位
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再生水灌溉成为解决农业用水不足的重要途径。再生水灌溉具有节约水资源、保证率高、作物增产等几大优点,但其中含有的大量悬浮物、有机质、盐分等物质在灌溉后进入土壤环境,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与水力特性,长期灌溉后土壤导水率下降,甚至出现斥水性。本研究采用一维垂直定水头积水入渗,以五种不同水质的再生水与清水灌溉亲水与斥水土壤,获取累积入渗量、入渗率、湿润锋实测数据。分别使用HYDRUS-1
学位
举办“长三角阅读马拉松”赛事是长三角地区文化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结合品牌化运作理论及其解释框架,从品牌定位、品牌标识、品牌管理、品牌宣传、品牌创新等方面分析该赛事的品牌化运作模式和组织经验,以期为其他跨区域性阅读推广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提供参考。
期刊
近年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极端干旱与高温天气频发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均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生理。同时,作物良好的生长离不开适宜的氮素供应。因此,在不同氮处理水平下探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协同干旱胁迫对作物生理生长的影响、了解作物应对气候变化的生理调节机制,有助于在未来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与水资源匮乏环境下,为制定合理的灌溉施肥策略、提高作物水肥高效利用效率提供坚实的理
学位
针对北疆地区水资源短缺及棉田土壤盐渍化等问题,于2020年4月至2020年9月,在新疆石河子市146团进行大田试验,以棉花“新陆早42号”为材料,在棉花的苗期(A)、苗期+蕾期(B)、苗期+蕾期+花铃期(C)分别设置W1(-10 k Pa)、W2(-20 k Pa)和W3(-30 k Pa)3个土壤基质势调控灌溉水平,以整个生育期土壤基质势下限-40 k Pa为对照(CK),共10个处理,对不同土
学位
关中平原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过程中长期面临干旱、水氮利用效率低、追肥成本高等问题。本研究开展了大田试验,研究了灌水和施氮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利用田间实测数据对DSSAT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评估了该模型的模拟精度。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的周年施氮处理,运用DSSAT模型进行连续30个周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拟,量化不同施氮方案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
学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区域间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内嵌于商品贸易中的虚拟水资源交换量越来越大,虚拟水流动对中国区域水安全的影响越来越不可忽视。同时,中国水资源短缺且空间分布与人口经济布局、国土空间利用格局不匹配,加之节水意识不强、用水方式粗放、浪费严重、用水效率不高等问题,缺水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约束因子之一。此外,中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和大变革时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区域
学位
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保障玉米高产稳产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传统速效尿素在玉米种植中,需多次追肥才能达到高产目的,随着农村劳动力短缺现象的出现,致使农民采用“一炮轰”、过量施氮等不合理施肥方式,导致肥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减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研究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缓释肥与尿素配施的施肥方式,于2020年在陕西省杨陵区设置田间试验,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施氮量180
学位
河西地区干旱缺水、水分利用效率低,适宜的灌溉制度对于春玉米增产和水分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三种灌溉决策方法(基于土壤水分、蒸散量、土水势)对河西地区膜下滴灌春玉米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土壤水分的灌溉决策方法设置90%、70%和50%可利用土壤含水量作为灌水下限(分别用CK、W1、W2表示),灌水上限均为田间持水量;基于蒸散量的灌溉决策方法设置为每周一灌(EP100、EP80
学位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膳食结构开始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水平过渡,表现为动物性食物及蔬菜水果的消费量明显增加。作为提供植物性及动物性食物的生产部门,农业部门不仅是重要的碳源,而且农业用水量占全球用水总量的70%以上。不同食物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水资源及温室气体排放存在差异,因此,内嵌在膳食结构中的虚拟水与碳排放也因为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而改变,即消费端膳食结构优化会影响植物性和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