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导师刘铜华教授在治疗此方面疾病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毒”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毒瘀神络”是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病机。糖痹康是导师应用此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用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课题临床研究部分采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例的相关症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K类中心聚类分析,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证候规律进行研究。实验研究部分对糖痹康干预高糖损伤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观察糖痹康制备的大鼠含药血清对高糖环境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本研究从微血管损伤的角度及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糖痹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机制,为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药理学实验依据。方法:临床研究部分:收集东方医院2010-2011年入院的200例年龄在18-79岁之间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并除外排除标准的患者,设计和填写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例观察证候信息采集表,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数据库。对数据库中症状进一步筛选后,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证候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将各种症状进行快速聚类,使用K-means算法不断更换聚类中心,把症状分派到与之最近的聚类证候中心,然后结合临床,得出相关结论。实验研究部分:首先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培养和高糖造模,使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对HUVEC增殖活性的影响,及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培养HUVEC上清液中NO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造模后,从氧化应激、血管保护、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磷酸化信号通路的角度,进一步研究糖痹康对内皮细胞及周围神经的保护作用。具体实验有:1、糖痹康对高糖环境下HUVEC分泌LDH、MDA、SOD的NO影响;2、糖痹康对高糖环境下HUVEC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bcl-x、bax和eNOS mRNA表达的影响;3、糖痹康对高糖环境下HUVEC的PI3K-Akt信号途径的影响。基于前期研究基础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试剂盒检测LDH、MAD、SOD的NO的含量;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VEGF、bcl-x、bax和eNOS mRNA表达;采用WB及IP法检测PI3K-Akt信号途径的影响。结果:临床研究部分,经过对调查表中123个中医症状体征的反复筛选,最终用出现频率统计大于或等于5%的46个症状体征来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通过K-means中心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多位专家意见,将DPN分3型:第一类:阴阳两虚,毒瘀神络;第二类:气阴两虚,毒瘀神络;第三类:气虚,毒瘀神络。实验研究部分:综合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内皮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与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NO的影响,得出两个实验的结论,我们认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予25mmol/L葡萄糖浓度培养液造模最佳。实验结论如下:1、高糖培养的HUVEC培养上清液测得过氧化脂质终产物MDA及LDH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增高,NO含量及SOD活力则较正常对照组下降。糖痹康含药血清能显著降低高糖损伤HUVEC的MDA及LDH漏出量,同时能升高NO含量并增加SOD活力,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2、糖痹康低、中、高剂量组相对于高糖模型组均能提高VEGF基因表达(P<0.01)。各组对baxmRNA表达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与高糖模型组相比较,糖痹康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显著提高bcl-xmRNA表达,且糖痹康组优于弥可保组(P<0.01)。与高糖模型组相比较,糖痹康中、高剂量组均可显著提高eNOSmRNA表达,且糖痹康组优于弥可保组(P<0.05)。3、高糖模型中,无论是p85和Akt的磷酸化水平都显著下降(P<0.01)。弥可保组可以提高磷酸化的p85和pAkt的量(P<0.01)。糖痹康组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高糖组p85和Akt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临床研究部分:采用K-means中心聚类分析DPN辨证分型探索性研究表明:回顾性调查和数学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证型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是可行的。此次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目前临床住院患者常出现的DPN证型。由于此次研究的DPN患者病例数有限,且都来源于同一个单位,因此研究结果有相对的局限性。实验研究部分:①糖痹康可以改善细胞的氧化应激。②糖痹康可能通过提高内皮细胞VEGFmRNA表达来起到对血管的修复和保护作用,从而进一步改善神经血流。③糖痹康可能通过提高bcl-xmRNA、eNOSmRNA表达来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及恢复内皮细胞功能,起到对周围神经和血管的保护作用。④糖痹康组相对于高糖模型组可以使Akt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提示糖痹康在提高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的作用中,可以起到与弥可保相似的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磷酸化信号通路保护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