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域外农作物的引种及其本土化,主要是指从域外引进的农业作物首先在生存条件上适应国内的地域特征,进而逐步与国内的各层次体系融为一体,最终克服多重困难和摆脱原有生长特性束缚,形成具有明显国内特征的特色新作物品种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农作物的引种及其本土化历程,分析引种农作物在中国的动态转化过程,强调域外农作物与本土因素彼此造成的影响,既含有海外农业作物适应中国地理环境的漫长时期,也具有规划农业经济体系接受海外农业作物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域外”是指禹域之外,也就是中华文明领土范围之外的地域,其范围界定由其所属的地域年代决定,不同时期的“域外”含义不同。域外引种农作物及其本土化过程时间长、路径广、过程曲折、本土化程度高。域外农作物的种类包括域外粮食作物及域外园艺作物,本文以小麦、玉米、番薯、马铃薯作为域外引种粮食作物的代表,以番茄和辣椒作为域外引种园艺作物的代表,具体阐释不同的农作物由于其自身性状、适应能力、用途不同导致其传播速度、种植范围以及接纳程度的不同。域外农作物在引种及其本土化过程中受到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经历了风土适应、技术改造和文化接纳的历练后,适合在我国栽培种植的农作物及其衍生品种得以更好地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也逐渐融入我国的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范畴内,成为我国农业技术成功改造的文化符号。域外农作物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也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域外农作物的引种及其传播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耕制度的改进和粮食产量的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维持了社会秩序、丰富了我国民俗文化和饮食情趣。域外农作物在引进及本土化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值得借鉴,但同时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值得人们思考,由于高产作物所引发的人口膨胀、作物抗逆性减弱、生态破坏等问题给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都造成危害。因此,如何实现域外农作物的成功本土化与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之间的平衡,是研究作物本土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