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技术进步带动电子货币指数式增长,其中以支付的互联网化为主要代表,其无法比拟的超时空、便捷性、低成本的优势,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支付行为。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促进电子货币渗透率持续提升,货币交易从传统的纸质媒介逐步转移到数字化交易。传统货币供给与需求理论的适用环境发生变化,货币理论受到严峻挑战。而货币理论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电子货币的高速流通使得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影响的因素非单一,央行的货币垄断发行权以及监管受到严峻挑战。网络电子货币使得货币发行权进一步私有化,网络电子货币的发展或将影响金融体系稳定性。从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角度来看,研究货币理论与网络电子货币关系,对于把握网络电子货币影响货币流通机制以及丰富货币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货币理论可细分为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本文主要以此为标准运用理论与实证,分别从两个角度研究网络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过程的影响。从货币需求角度出发,笔者探究了网络电子货币与货币平均周转次数的关系,在实证研究中建立了VECM模型,并采用2000-2014年的季度数据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指标主要选择网络支付活跃度、实际利率、收入、金融现代化程度以及被解释变量货币流通速度。在实证中,对货币流通速度、网络支付以及其他变量采用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并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最后对VECM模型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长期来看网络支付的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具有正向效果,而短期来看具有负向效果。分析来看,主要是网络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具有两种不同的效应:替代加速效应和替代转化效应,从长期视角来看前者大于后者,二者相互作用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上升,短期则相反。从货币供给角度出发,笔者选择了现金漏损率、网络支付活跃度及货币乘数三个指标,在实证过程中运用VAR模型对研究的变量建模分析,并对相关变量进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分析,以测量相关变量的贡献度。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和理论的推导结果基本一致,在长期和短期中,网络支付都对货币乘数的产生正向的效应。笔者认为可以从现金漏损率以及存款准备金两个角度解释,网络支付的发展使得电子货币替代通货的速度加快,现金漏损率降低,货币乘数提升;另一方面,网络支付使得存款准备金降低而使得货币乘数提升。最后笔者对研究的成果提出建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重视互联网电子货币、互联网金融与传统货币理论之间关系以及影响机制的研究;(二)将网络支付纳入到货币政策调节以及运行机制考量当中;(三)制定以及完善相关网络支付发展监管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