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些年来随着多重耐药菌(MDROS)的不断出现,多粘菌素作为治疗多重耐药菌尤其是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的最后一道防线,逐渐回归大众的视野。在以往的研究中,多粘菌素的耐药性主要是由染色体突变所引起的,但是染色体较为稳定且不易在细菌间传播,所以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在2015年有研究表明质粒可以介导多粘菌素耐药基因的传播,这一研究结果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轰动,相较于染色体,质粒更不稳定且更易转移,如果携带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质粒在大肠埃希菌中不断增多,“超级细菌”将在未来更为普遍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这些发现都使得研究质粒介导的mcr-1在大肠埃希菌中的传播机制迫在眉睫。目的探讨mcr-1大肠埃希菌在中国山东农村健康居民中的传播机制,为防控其传播及治疗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针对山东省聊城市冠县3个行政村共240名(每个行政村80人)健康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粪便样本采集。使用软件EPIDATA录入调查问卷,运用ECC显色培养和PCR法来分离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应用琼脂稀释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得到的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通过S1-PFGE及Southern blot实验明确mcr-1基因是否位于质粒上及其所在质粒的大小,通过接合实验验证mcr-1基因所在质粒的可转移性;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运用软件Easyfig 2.2.3对阳性大肠埃希菌的mcr-1基因周围环境进行比较,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SNP),了解阳性样本菌的同源性;通过SPSS24.0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农村健康居民携带mcr-1大肠埃希菌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实际纳入研究218位居民中,A村68人,B村72人,C村78人,男性占34.40%(75/218),女性占65.60%(143/218),年龄范围在29-9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82±12.83岁。实际收集到的218份健康居民粪便样本中,分离到9株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即农村健康居民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携带率为4.13%(9/218)。“每天喝没有煮沸的水”为农村健康居民携带mcr-1大肠埃希菌的可能危险因素。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mcr-1阳性样本菌对多粘菌素和四环素全部耐药,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也达到了 44.44%,在9株阳性菌中有5株为多重耐药菌,可见细菌的耐药情况非常严重。S1-PFGE及South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mcr-1基因在质粒上且质粒可转移至其他大肠埃希菌,大多数携带mcr-1的质粒为小质粒,质粒大小集中在70kb左右。全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在9株阳性样本菌中存在三种mcr-1周围环境结构,且这9株菌(来自三个村子)的同源性很强,与NCBI基因库上所找到的不同来源的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序列进行对比以后发现这几株阳性样本菌和NCBI上所找到的阳性大肠埃希菌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同源性,意味着mcr-1可以在不同村庄和不同来源之间进行传播。结论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在农村健康人群中的携带率较高,“每天喝没有煮沸的水”为农村健康居民携带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的可能危险因素。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传播性强且大多为多重耐药菌。未来应通过提升健康教育和加强抗生素监管等手段来防止携带mcr-1的大肠埃希菌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