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技术的痔血胶囊肝毒性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zhilun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Herb induces liver injury,HILI),即发生肝损伤的原因与中草药有关,具体是指中药或天然药物及制剂导致的直接或间接肝脏损害。常常是导致中草药相关制剂研发失败、上市后被撤市或限制使用的重要原因,也是诱发肝脏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1],我国以中草药或其制剂引起的肝损伤受到广泛关注[2],因此正确认识中药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十分重要。痔血胶囊的药物组成包括白鲜皮和苦参,此二味药对出现于苦参散(《太平圣惠方》)中,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凉血止血之功,对于痔疮便血、肛门疼痛、便秘等症具有良好疗效。痔血胶囊于2003年批准上市,由于收到诸多肝损伤不良反应报告,最终2008年停产召回,对于其研究有助于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以指导中药新药的研发和临床安全用药。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调与肝脏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肠道菌群是影响肝脏代谢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能够减轻肝损伤严重程度[3-6]。本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74181)的资助下从口服药物肠-肝吸收代谢轴的基础理论出发,通过肠道菌群、代谢组学进行毒理学研究,对痔血胶囊致大鼠肝毒性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1研究目的观察痔血胶囊干预Wistar大鼠的肝毒性作用,从口服药物肠-肝吸收代谢轴的生理基础理论出发,利用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的研究手段,探索痔血胶囊致大鼠肝毒性及作用机制。2研究方法2.1毒性确证试验本研究制备了痔血胶囊原方作为受试药,以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大鼠作为受试对象,设立低剂量组(4.125g生药/kg)、中剂量组(8.25g生药/kg)、高剂量组(16.5g生药/kg)不同浓度剂量的毒性试验,空白对照组以同体积的去离子水作为对照,所有药物均模拟口服进行灌胃给药。根据课题组前期实验结果,给药时间定为4周,观察记录大鼠活动、精神状态,异常情况,每周固定时间检测大鼠体重和进食量。给药4周后,收集空白对照组、痔血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肝脏行血清生化学、组织病理学检测,评估痔血胶囊的肝毒性。2.2肠道菌群研究收集大鼠粪便,进行DNA的提取,采用PCR法对大鼠粪便16S rDNA的V3-V4可变区进行扩增,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大鼠粪便测序。进行测序的统计分析,重点以α多样性、β多样性和组间差异比较分析痔血胶囊肝毒性大鼠的肠道菌群分布结构、多样性特征及差异菌群。2.3代谢组学分析将空白对照组与痔血胶囊给药高剂量组大鼠的血清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四级杆轨道离子阱质谱联用(UPLC-Q-Exactive-MS)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多元变量统计分析,找出差异代谢物进一步分析代谢通路,揭示痔血胶囊肝毒性的潜在作用机制。3研究结果3.1肝脏毒理学研究①痔血胶囊各剂量组给药28天后出现肝脏系数改变,肝脏重量增加。具体表现为随着剂量增大大鼠肝脏重量、肝脏系数越大。其中痔血胶囊中剂量组、痔血胶囊高剂量组肝脏重量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大鼠中痔血胶囊各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肝脏系数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性大鼠中痔血胶囊中剂量组、痔血胶囊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肝脏系数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脏病理学改变表现为各给药组大鼠肝脏轻微至轻度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主要表现为肝小叶1带和2带(周边带和中间带)肝细胞内微小空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痔血胶囊各剂量组动物肝脏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生例数增加,病理评分升高,病变程度呈加重趋势。3.2肠道菌群研究将痔血胶囊肝毒性大鼠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共得到用于分析的3210293个有效序列,平均长度417bp,OUT聚类1913个,其中门水平28个,纲水平65个,目水平152个,科水平269个,属水平567个,种水平956个。大鼠肠道菌群在门水平的组成主要为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弯曲杆菌(Campilobacter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 riota)。α多样性分析示给药后Sobs指数、Chao指数、Ace指数升高,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变化不明显。Wistar大鼠低、中、高剂量给药28天后菌群丰富度增加,菌群相对含量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的相对含量增高和厚壁菌门、弯曲杆菌的相对含量降低。经LEFse分析不同组间差异菌群有兰氏菌科(Lan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胃瘤球菌(Ruminococcus)、链球菌(Allobaculum)、粪球菌(Faecalibaculum)、巴氏杆菌(Parabacteroides)等10个菌种。3.3代谢组学研究使用UPLC-Q-Exactive-MS技术分析痔血胶囊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的血清代谢组学的差异,通过PCA分析和OPLS-DA对数据进行降维,以VIP值>1 P值<0.05筛选差异代谢物,共得到51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正离子模式下鉴定出29中潜在差异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鉴定出24种潜在差异代谢物,10-姜油(10-Gingerol)和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均被鉴别出。差异代谢物包括多种肉碱、鞘氨醇、牛磺胆酸和牛磺脱氧胆酸。相关通路涉及鞘脂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等16条通路。4研究结论1痔血胶囊原方连续给予Wistar大鼠28天,大鼠出现肝毒性,其严重程度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2给药后大鼠肠道微生物物种丰富度增加,菌群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比例,可能与胃瘤菌、毛螺旋菌等;3肝毒性可能与产丁酸菌含量下降,短链脂肪酸合成受限进而影响能量、脂质代谢有关。
其他文献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其高发病率以及潜在的对老年群体生活的致残性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祖国医学传统小夹板技术是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小夹板技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因固定而产生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症,并使患者感觉舒适,耐受性好,给骨折患者的快速愈合和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创造有利的良好条件。本文通过文献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传统中医蒙医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行整理分析,全文总共分为三
研究目的:通过研读李东垣的代表著作,明确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理论基础,并对著作中涉及桃仁、红花的疾病与方剂进行整合与分类,分析并总结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经验,完善传承谱系,为现代中医临床服务。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信息学方法,系统搜集、整理李东垣著作中涉及桃仁、红花的的病证及论述,并分门别类。通过理论归纳、逻辑推理等,全面研读李东垣相关著作及参考资料,归纳、总结其在各类病证中运用桃仁、红花的学
研究目的1.观察和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患者的中医慢病管理效果。2.观察和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育情况的中医慢病管理效果。研究方法1.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纳入以缓解EMs痛经为管理需求的患者。运用互联网EMs慢病管理工具建立健康档案,从疾病情况、中医症状、心理情况、认知行为方式方面综合评估;结合患者意愿及中医辨证分型从生物医学管理、认知行为干预、心理
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在消化内科疾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精神压力的提高,FD的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本病发病因素以及病理机制复杂,目前尚未阐明;治疗上,西医仍以对症治疗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其容易反复,且副作用较多。中医根据FD的主要症状特点,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证”等范畴,认为本病
研究背景缺血性心脏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引起致残的最主要原因和致死的首位原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造成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心律失常。因此,寻找一种预防改善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具有重要价值。针刺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发挥着积极的意义。临床研究证实,对于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针刺能够达到改善的效果;同时,针刺能够明显的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基础研究也表明,针
本论文结合当今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养生需求,运用中医学传统研究方法,在整理金元时期食疗相关著作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总结归纳、分析比较、分类对比的理论研究方法,对金元时期食疗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从食疗的概念开始,对历代食疗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总结金元以前食疗理论特点的基础上对金元时期食疗理论进行研究。通过对影响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分析,研究其发展的时代背景。本研究所选取的研
目的:通过观察小细胞肺癌(SCLC,Small-Cell Lung Cancer)患者的症状、舌脉、西医治疗、临床分期等情况,归纳SCLC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并分析与之相关因素的关系,为SCLC患者在证候规范化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和/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引。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制定《小细胞肺癌临床证候观察表》,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
研究背景经络学说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经络的客观存在与生物学内涵的研究是中医科研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上世纪中叶以来,国内外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观察到了经络的一系列生物物理特性,为经络的客观存在提供了证据。经络是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因此经络的可视化研究是现代经络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缺乏安全便捷可从体表直接观察的可视化技术,寻找新的可视化技术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真真正正的
炎症因子主要是由单核/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参与炎症或级联反应,包括IL-1β、1L-6、IL-8、TNF-α等。这些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多种疾病的炎症、感染和免疫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可引起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全身炎症级联反应综合征等。尤其在新冠肺炎中,这些炎症因子引起的细胞因子级联风暴因致死率高被人们广泛认知。然而,炎症反应是由多因子多靶点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级联网络,炎症调节网络是
目的2020年,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最常见癌症,在新增癌症病例中占11.7%,对女性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威胁。虽然随着检查手段和治疗手段的进步,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当前的化疗等治疗手段仍有不足之处,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往往产生不良影响。大麻二酚是桑科植物大麻的非精神类活性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细胞周期阻滞、抗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调节肿瘤微环境、与化疗药物具有协同